小时候,眼睛喜欢纯粹,觉得天就该湛蓝无暇,没有云最好。水就该清澈见底,不可有泥沙。树就该直立挺拔,定是要长成葱郁参天。
小时候喜欢用钢笔写字,而且偏爱黑色墨水,就好似当时琢磨的做人道理一般,黑色墨水写在白纸底上,字字分明,墨迹可寻。时常在深夜看着自己黑色笔迹在簿子上舒展开来,心里欣喜,继而念出顾城的句子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当时的自己还没有读过顾城传记,只是这句子太有名,在那种情境之下,我侧头看着窗外的黑夜,楼不算高,但窗外就是湖,隔着湖,对岸是火树银花,我知道那不是沈从文小说里温情的万家灯火,而是霓虹灯,五色的,照在湖面上,泛出波光。我却没有觉得很美,所以仍旧在纸上写着“窗外万家灯火惺惺相惜”的句子,嘴里念念有词,自然是顾城的名句,眼睛盯着墨水稍有蔓开得痕迹,心里燃起一种不可比拟的温度。
我已经记不起当时的心境到底如何,开心与否也不想追究,唯一肯定的就是,心中有希望。什么样的希望?大约就是,有一天我将远行,抛开这个小城的一切,去很远的地方,开始一个新的梦境,然后永远不要醒来。
小时候毕竟是小时候,总是特别傻气,现在才知道,想换个地方重新生活之类的想法,多是逃避。逃避什么?班主任不满的眼神,父亲严厉的面孔,紧张的考试气氛,还是一天一天越来越灰的天空?
逃避这种做法,每个人都该知道,事情是避不开逃不掉的,该面对的总归会来,逃避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解决不了本质问题,但是可笑的是,至今,我仍旧改不掉这个坏习惯。如果说,小时候逃避是因为书读得太少,道理懂得不多,那么现在呢?我想这些年我是有进步的,至少我再也不会把“霓虹闪烁”改成“万家灯火”,即使我再怎么不喜欢霓虹灯。
因为,现实就是现实,真相就该被人知道。
现实再丑陋,残酷,也是现实。更何况这些年的书也不应该白读,事情也不应该白经历,年纪也不该只加深在熬夜就消不掉的黑眼圈上。所以,我在不断地进步,至少我觉得我在不断地进步。例如,对人愈发宽容,愈发懂得换位思考,越来越有耐心去倾听,越来越心平气和,如果时不时那骨子里的爱憎分明跑出来,我也会尽力压制,我爱读禅宗,只为静心。
我时常向好友讨教生命宇宙和无常的世事,我希望有一天,自己当真能做到,胸怀若谷。
相信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看尽世间的百态,即便身边的看不到,也会通过发达的媒介得知。我很想寻找答案,是当今的时代造就了浮躁的现世,还是人类大抵就是如此,只是旧时候隐藏的好,不被挖掘而已?或者,只是因为以前的自己还是孩子,才会急于把这个世界分的清清楚楚,黑白可鉴?
读了那么多道理,什么才是应有的做人处事的方式,是低调隐忍大度,还是说教表达张扬个性。
读了那么多书,什么才是应该的处世之道,是宽容理解不予评论一笑了之,还是严苛律人律己劝慰众生回头是岸。
借曹雪芹用薛宝钗之口说出的话,“咱们女儿家,不认得字的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并非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作些针线之事便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些正经书看看也罢了。最怕是见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不仅是女子,男子也是这般道理。只是女孩子在见花乱欲迷人眼的现实里,在男权社会的洪流里,更容易当例子,不是说那些没有思想的女子,如若真的不谙世事,只攥着那些死道理活一生,外人看来糊里糊涂,实则活得清楚明了,纯朴自然,离开世界的时候,也落得心安理得,管旁人怎么样评论,人活着毕竟是要忠于自己的心而已。书读多了,道理看多了,事事去判断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这个世界,突然有一天就看不清楚了,本来黑白分明的世界变成灰色,时深时浅,浅灰的时候说不出口,深灰的时候不忍心评论。于是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Fitzgerald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借用Daisy说过,‘I’m glad it’s a girl. And I hope she’ll be a fool — that’s the best thing a girl can be in this world, a beautiful little fool.’
乱了心性的确是大忌,即使像我这样没读过很多书,也没听过太多道理,却已经分不清天空是否应该万里无云,水是否应该愈清愈好,树可否一定需要直立参天。不知何时,也欣赏氤氲雨后的云雾缭绕,也赞美河海泥沙齐卷的壮阔,也感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植被顾盼生姿。
我再也不会懵懂欢愉地吟“一代人”,在尝试了解了顾城的故事之后,我依旧喜欢他,却无法忽略那妙笔生花的绝美篇章背后的阴霾。
有些好的事情,譬如博爱,善良,容忍,理解,做得太过的时候会变成一把双刃的剑,伤人伤己。见多识广,历尽风霜,也会变成了为人麻木的借口。这便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吧。
自古以来,“隐忍”这个词,既可以标榜一个人的心智沉稳成熟,知进退,亦可贬低一个人生性胆小怕事,于是,是忍,还是懦?
儒家说 入世, 道家说 出世。儒家说 忍,道家说 示弱。
我不曾细读老子,却机缘巧合在成长中深信老庄之道,可不知道以这样的年纪是否已经可以做到坦然“出世”,如若只是胆小避世的借口,那么该不该重新审视自己,跟随儒家做个脚踏实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之人?
如若老庄的避世是消极,是万万吟不出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内省自胜” 的。
我不愿意做一个“忍一时风平浪静的人”,我更愿意做一个以退为进,以不变应万变的人。 真的就像禅宗的诗中所说,“低头便见水中天” “退步原来是向前”。
古人云 大义灭亲,古人又云 亲亲相隐。古人云,鸾飘凤泊、覆水难收,古人又云,破镜重圆、死灰复燃。这些道理本就无对错,看似矛盾,其实都顺应了自然顺应了天地,只是看个人的选择,这需要的就是一双慧眼,和慧心。
能说出来的道理总是冠冕堂皇,心里深处的挣扎才会要了人命。
现实无论如何需要的都是泰然处之,谎言再美也救赎不了人生。
人只能自救,谁也帮不了。
无数人都在说,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活吧。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因为这句话本身就顺应不了人性的自然心态和规律。
一直都记得罗曼罗兰的豪言壮语,“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不说英雄主义,放下豪情壮语,我就只选择“生活的真相”和“热爱生活”。
认识生活的真相,然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想这就足够可以成为我的座右铭了,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