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硬皮病的辨证

硬皮病,作为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西医多从免疫、血管病变等角度进行治疗,而中医则凭借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整体观念出发,对硬皮病有着独到的辨证思路。

中医认为,硬皮病的发病与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外邪之中,寒邪尤为关键。寒性凝滞收引,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寒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皮肤、肌肉等失于濡养,逐渐出现硬化、萎缩等表现。情志内伤可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不行血,瘀血内生,与寒邪相互搏结,加重病情。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聚而成痰,痰瘀互结,也会影响气血运行,引发本病。

在病机方面,气血瘀滞是硬皮病的核心病机。气血不畅,不能通达四肢百骸,皮肤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就会出现硬化、肤色改变等症状。同时,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肾主骨生髓,硬皮病的发生还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失宣降,不能布散津液;脾失运化,水湿内生;肾失温煦,阳气不足,均可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加重病情。

中医对硬皮病的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寒湿阻络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初起肿胀,皮色苍白或淡红,遇寒加重,得温则缓。患者常伴有肢体关节疼痛、麻木,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紧。此型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络祛湿为主,可选用阳和汤加减。

气滞血瘀型:皮肤硬化,表面光滑,皮色暗红或青紫,肢体活动不利。患者常伴有胁肋胀满、疼痛,女性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原则,血府逐瘀汤是常用方剂。

脾肾阳虚型:皮肤萎缩,毛发脱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纳差便溏。患者还可能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弱。治法为温补脾肾,常用右归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热毒伤络型:皮肤红肿,发热,疼痛,或伴有高热、口渴、咽干、溲赤便干,舌红绛,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此型多为硬皮病急性发作期,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为主,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中医对硬皮病的辨证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硬皮病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