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之春(词:井出博正;曲:远藤实。1977)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
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
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
嫩芽初上落叶松: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
分别已经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宁?
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棃棠丛丛,朝雾蒙蒙,水车小屋静;
传来阵阵儿歌声: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
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
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入选辞及赏析:
最能够体现蒋大为那独特的高亢激越、大气磅礴中不乏似水柔情、响彻云霄而又举重若轻演唱风格的,不是《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甚至也不是《敢为路在何方》《骏马奔驰保边疆》,而是这一曲《北国之春》(中文版译配:吕远)......
尽管在笔者看来,这首《北国之春》最能够体现蒋大为先生的演唱风格,然而,真正要将这首歌选入这部《天光云影长歌行 歌词三百首》的时候,依然颇费踌躇:
其一,在一部以歌词欣赏为主要目的的歌曲选本中,编入一首外国歌曲,合适吗?
是啊,如果不是刻意提醒,不少歌迷大概不会意识到:这一曲耳熟能详的《北国之春》,其实倒是地道的舶来品。不过,考虑到该国与我中华同文同种,而且至今也还使用着汉字,因此,即便是那些不识该国语言之人,对照一下原文就会发现,以上的中文版歌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这“他山”,相当一部分就来自“我山”。
其二,将这样一曲《北国之春》编入,会不会有损于民族感情和文化自信?
不错,一千几百年(特别是最近一百多年)以来,我们与一衣带水的那个国家,有着太多的恩怨是非、爱恨情仇、得失荣辱,然而,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分国界的,更何况,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故步自封,相反,我们更应该像盛世大唐一样,立足本土、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并以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消除了以上的疑虑之后,我们也就可以以心平气和、择善而从的态度,好好地欣赏、品味一下这一曲蜚声世界的《北国之春》了。
整首歌共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结束句都是“何时能回你怀中”),歌词文本纯正绵长,充分体现了源自于《诗经》的“重章叠唱”的特点。先看第一部分: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木兰花开山岗上......
平心而论,写几句景物并不难,难的是歌词作者如此大笔如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将那“北国”的风光写得如此大气磅礴、形神兼备!如果不带偏见的话,这样的语句,甚至还说得上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异曲同工。“白桦”“碧空”“南来风”“木兰花”,这些景物,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北国”所特有风光,而“亭亭”“悠悠”“微微”这三个叠词的运用,也尽显表意文字所特有的形式美、音韵美。
写景是为了言情,在点明“北国的春天已来临”之后,歌词作者接着来了这样两句:“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看似闲笔,其实却是含蓄的揶揄了工业文明;接下来的两句:
妈妈犹在寄来包裹,
送来寒衣御严冬。
在会心微笑的同时,我们几乎要潸然泪下了: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妈妈”弄错了;其实,透过这一层“错”,母亲对儿子(从第二段歌词可以看出,的确是儿子,不是女儿)无微不至的牵挂、惦念、关爱,不就此跃然纸上、震撼心灵了吗?类似的一幕,我们会想起唐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佳句。仅此一句,大和民族善于模仿、学习的特点,可见一斑啊!
讴歌了母子情深之后,本段的结束句“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也就水到渠成了:浪迹异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牵挂、惦记着的,就是自己的故乡。工业文明的大潮下,儒家文化,依然有着它顽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两大部分,结构相同,也都是先通过传神的景物描写,分别刻画了歌者心中的爱情与亲情(侧重于父子之情),于此不再赘述。
整首歌重章叠唱,极尽歌曲“写景-叙事-抒情”之所长,遣词造句也颇见功力,且大致上押ang韵,即便是经过一番译述的中文版歌词,也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