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没去上班,下午去找朋友聊天聊了许久。看到了今天的写作题:最爱的作家,我想了许久,我最爱的作家,我看的书很杂很乱,国内的,国外的,文学的,功能性型。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人是连岳,他不是一个很高大上的作家,没有写过很有名的书,也没有获得很大的奖,估计可能许多人都不认识他,我应该是从高中开始看他写在报刊上的文字,有些是解答别人的人生疑问与困惑,有些是针对当下的现象和发生的故事做的点评和观点输出。在当时刚出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很多的思想和观点我觉得特别新颖特别,非常的犀利,能一针见血的说出事情的本质,直穿人心和,我记得那时候还买了他的书,叫问连岳,自己看了几遍,还推荐给朋友。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思想深刻有自己独立三观的人,我受他的影响,导致我现在思考问题很理性冷静到偏冷血,会比较辩证的去看待问题。那是我高中时候追过的作家,只能说是影响了我一段时间但并不是我最爱的作家。
我小学就很喜欢看报纸,那时候还没有接触到书,我爷爷奶奶有订阅报纸的习惯,我每天追看报纸,那时候的文萃报包罗万象,基本上什么都有,政治,经济,文学,两性,情感,军事,奇人异士等等,那时候的我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在那个小山村里,我只能通过这份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很多时候看的入迷。现在想想很怀念那时候的自己,能静下心来看报纸,有时候把一周的报纸缵着在周末两天看完,看完还会主动问爷爷奶奶还有没有其他的,爱看书喜欢学习的这种心境,从小学一直持续到大学,但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我就没继续这样的爱好了。在大学里眼界开阔了很多,开始接触国外文学,看世界名著,还有很火的村上春树的书。我相信很多书里的内容可能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看过的书,里面的人物性格,里面的思想,思维方式,三观渗入在自己的血液里,慢慢影响着自己,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感情中的每一次小选择或者大决策,而是也会影响当下的一些行为方式。
很可惜大学毕业后我没有那么多的去看书不带任何目的只为看书而看书了,更多的可能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某个疑惑去选择一些带功能性的书。好想找回曾经的自己,那个为了看书而看书,周末去问爷爷奶奶要报纸杂志看的自己,沉浸在书的世界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