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工作五六年了,终于存了一点钱,可能达到了三线小城市的中产。但并没觉得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怎样有效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没有不那么鸡汤的答案呢。
A:其实我们很多人已经活在多年前梦想里的明天了。只是我们根本没意识到而已。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觉得天天吃肯德基肯定是一件很爽的事情,现在天天给你吃你都不想吃。当年大家都没电脑,去个网吧还要躲开老师家长,当时都觉得有台自己的电脑肯定人生圆满了,要是有台电脑,再每天能吃肯德基,人生就别无所求了。现在回头看,这根本不是个事儿。尽管我们早已达成了梦想中的明天,我们好像并没有得到幻想中的快乐。这也包括很多人的收入。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年身边同龄人社会地位也有了,手里多少都有些自己的小副业,收入上百万的都不少,远远超出了自己当年的预期。但问一圈下来,好像并没有谁真的过得很爽的感觉。普遍还是很疲惫,即便年入百万的,也觉得自己生活质量并不怎么高。这就很奇怪了。明明我们的收入在逐年提高,为什么日子并没有更舒适呢?不是说好的钱能买到一切,包括快乐吗?
到底怎样才能让生活平和愉悦?传统的心灵鸡汤往往告诉我们:
“每天要精神奕奕地起床 ,出门晨跑”、“为自己准备一顿丰盛又营养的早餐”就能让一天美好.这些东西看似有道理,实则屁用没有。因为我们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来自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不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只是骗自己说自己生活很美好,其实根本毫无意义。之所以富裕并不能必然带来生活质量提高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尽管收入增加了不少,但我们用于“购买舒适”或者说“购买成就感”的开支并没有随着收入在同比增加。在每个人早年养成的消费习惯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如果你不是生来就有钱,而是靠自己打拼变得富裕,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不可能一夕之间改变,而是始终带有匮乏岁月的烙印。中国人长期的经济习惯都是广积粮、缓消费,而据我观察,很多有钱人尤其是富一代,并没有如外界所想象那般过着奢侈的生活,相反,许多人相当节俭,而且是那种不必要的节俭。红楼梦里说三代学会吃和穿,要知道消费也是一门需要经年累月去学习和实践的大学问。许多人有钱以后只是学会了花钱买“扩大再生产”,最多还学会了“花钱买面子”,而并不懂得要怎样花钱才能让自己的主观生命变得更舒适,所以生活水平比起普通人并无质的飞跃,不客气地说,仍然过着低质量和低水平的生活。那把钱花在哪几个维度,可以最有效,最快速,最直接地提升生活的品质呢?不放鸡汤,这里可以给中产们几个最核心的思路:
用花钱来减少一切低价值的琐事
所谓琐事,就是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价值极低的事情.
要知道中产们最稀缺和最贵的就是时间,高收入职业的本质就是自己的老板和客户愿意花大价钱买下自己的时间,却谁知生活中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人和事却拿我们的时间如此不当一回事,这是导致我们不快乐最直接的原因。
想要提升生活质量,首先要做的是从琐事中摆脱出来。
比如家务果断交给阿姨,充分利用中国人工便宜的优势;旅行时行李别自己大包小包扛,扔给快递,充分利用中国强大的物流。再比如工作里能让下属和助理处理的杂事也尽可能地全部扔出去;更极端一点的,像Up in the air里面乔治克鲁尼那样,连所有电话都请一个远程助理先接来过滤。
另外,绝对不参与任何只能省一点点钱或者只能得一些蝇头小利,却消耗自己时间的事情。
例如很多app的每日打卡、商家的点评返利、做活动得折扣之类的乱七八糟东西。这些事情虽然看似举手之劳,但积少成多,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各种鸡零狗碎,心灵也无法爽利起来。
人的精力有限,放在面前的选择太多,就会忘记自己的实际需求。一旦断掉所有琐事杂物,给自己的心理做个断舍离,大脑自然有更多空间被解放出来,去面对更重要的事情。
购买能缩短决策链条的东西
简单地说就是做一件事情需要“几步”,步数越少越好,越多则越糟糕。当收入增长的时候,把“步数多”的东西替换为“步数少”的东西,这就是消费升级的方向,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捷径。
在过去贫乏年代,人们选择不多,所以对增加选项有着执着的迷恋,那时候最流行的是各种多功能的东西,最好微波炉能放歌,冰箱可以看电视,因此诞生了一大批古怪且繁复的产品。并把这种设计思路流传了下来。
传统的电视机行业就是重灾区,别说老年人了,现在连我都不太会开电视了——先要开电视电源,再要开机顶盒电源,然后两个遥控器来回切换,遥控器上一堆按钮不知道都是干嘛的。
所以我选择HDMI接电脑看电影,瞬间清净。
想想我们这代人逐渐不看电视了,大概就是因为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经无法继续容忍这些愚蠢的设计了吧。
好在现在智能家居正在兴起,我最近把家里全部改造了一遍,开灯关灯,加湿降温净化空气,全部靠人体感应和室内外传感器解决了,幸福感爆增。可见自动化是减少大脑思考选择(缩短思考链条)的终极武器。
选择太多在今天已经不是好事,今天信息时代,资讯爆炸,科技应该帮助大脑减少处理的东西,而不是增加处理量。
买一切东西的时候,都要以是否缩短思考步骤来判断值不值得买,而不是牌子好与坏,贵还是便宜,这是提高生活品质的不二法门。
尽可能减少无意义和不必要的社交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社交是个时间和精力的黑洞,而意义却未必有想象中的大。
大学生热衷社交可能还好理解——毕竟有求职和求偶的需求,但一旦工作了若干年后,你会发现社交是你最大的疲劳和压力的来源,非常需要重新检视其必要性。
社交网络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也最容易形成时间黑洞。我们经常会发现朋友圈怎么刷也刷不完,其中更多的是无关紧要的信息,自己真正关心的动态反而被淹没了。
不妨尝试一天就晚上睡觉前看一次朋友圈;定期清空邮件和聊天记录;最多保留1-2个社交软件,删掉一个月都没有用过的app;再比如清理微博、知乎和公众号,只留下少部分信息流比较高质量的。
更主要的是,要及时停止让自己不愉快的任何互动,无论面对的是你家的三姑六婆,还是那个叨叨不休的同事,当你觉得自己不舒服的时候,停止回复。
还有各种聚会也是一样,我们都曾经有过几年时间,在这些事情上耗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
之所以给自己带来如此的负担,只是因为面子薄,不好意思拒绝。其实多拒绝几次,周围人也就习惯了。
聚会的成本不仅是金钱,参加一次聚会所花的时间、精力,这些无形的东西,价值还真不一定低于你花的饭钱。
我知道有人已经实践了好几年,除非家人和亲戚,其余多人聚会一概拒绝,现在也还不错。还有人每天坚持10点准时关手机,说感觉突然整个世界就变得安静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维护好每一段关系,尤其是现在点赞的含义仅仅只是“已阅”,这样的关系维护也并没有太大意义。
尝试屏蔽一部分并不那么相关的人,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你会知道哪些人对你重要,让自己能更集中精神精力在更美好,更有价值人和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