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这名字,便觉得或许是个悲伤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令人唏嘘的人性,一个老人一条狗孤独的守在山头,绝望的没有一丝血色。然而,镜头伊始,这是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高考落榜的儿子心有不甘的继承父亲乡邮员的工作,一趟父亲陪伴的两天一夜的旅程便开始了。故事平淡的像湘西民居的水一样,不起一丝波澜,幽静的山林在镜头下蔓延开来,满眼的绿,满心的舒畅。不得不说影片色彩运用十分得当,治愈系的绿大片大片映入眼帘,美得让人身临其境,给人以平静及思考。
这一路,是父亲一辈子辛劳的终点,也是儿子一生命运的开端。子承父业,按道理来说这对父子理应十分相像才对,而影片却通过不同角度来展现了父子俩三观的不同,两代乡邮员,同样的职业之间隔着千万鸿沟。正如儿子在旅程的开始便说,“遇到了工作上的事到底该听谁的”父亲不喜儿子听收音机放着的流行音乐,儿子却乐此不疲的唱着,父亲不喜儿子总是想乘便车,投机取巧,在父亲心里这个职业是庄重的,容不得半马虎,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儿子这一代看来,交通工具的发展势必要带给乡邮员这一行业诸多便利,儿子看到的,父亲看不到,父亲理解的,儿子也未必能懂,这又怎么能分辨出对错呢。然而,纵使再多鸿沟,也自会伸出一条石桥来,将这千万家乡亲与父子俩的心连在一起。
山里的人一生埋在山里,落后的劳作方式,危险陡峭的山路,与外界几乎绝缘,所幸,有这对父子不怕千山万水,把外界哪怕一丁点的消息带进山里来,为五婆送上并不存在的信和生活费,为孩子们送来成绩单,让远方的人知道来自家里最深切的挂念。他们是信鸽吗,倒不如他们更像是山里的水,山里山外尝得到,更是滋润了一方土地。正如影片中父亲所说,“人心比腿”,他们的心里装得了这方土地的乡亲,却装不下一双疼痛的腿。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也说过,“或许比起他们平庸无奇的生活, 他们所做都赋予自己以某种辉煌,或者震慑心灵。”
这一路是父子走近之路,是亲情流趟之路,影片大量运用了闪回镜头,介绍了儿子从小到大对父亲的种种不理解,父亲母亲之间纯朴的爱情,省去了叙事的累赘,整个影片情节也变得流畅。起先,父子一路的缄默,他们的生疏一目了然,然而当儿子背起父亲过河时,当父亲在儿子背上小心哽咽时,当儿子终于愿意喊爸时,当父亲瞬间热泪盈眶时,便觉得这一路山水越发漫漫无期,父子之间距离就越发靠近。在农户家歇脚的那晚,父子俩同在一盆中洗脚,两人故意给对方流出足够大的空间,却在夜晚睡梦时儿子紧紧抱住了父亲,想必父子之间也不过如此,父爱如山,亲情似水,纵使有千万隔阂,万般不解,也总能在出门在外的某个夜晚紧紧相拥而眠。父母总是担心给的爱够不够,子女也永远都是亏欠父母的,纵观整部影片,你是否会觉得,其实我们终归亏欠父母一份理解?我们出门在外,那最挂念的又能是谁?
影片的种种说教溶于湘西的绿林里,溶于萦绕山间的薄雾里,平淡静谧得让人易于接受,如其中以长镜头拍摄的纸飞机一般飞入田野,转而消失在天际,飞行的轨迹却刻入人心。我突然想起某个影评人的话来,人是这样的心甘情愿蒙住眼睛沉迷于繁华的幻梦,却不愿面对破烂不堪的现实,与其看一部闹哄哄的商业大片,不如于一个烦躁的午后去品味这样一部日常,平淡现实的电影,看他们三天两夜的路程,便也足以体会到他们的生存美学,足以品完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