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杰 任一英 原创
在讨论了把人格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及人格教育父母可以把握的方向性问题后,父母可能在思考,究竟怎样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
由于人格教育与心理学知识密切相关,而父母面对的现实情况是,不可能每个父母都有心理学知识,即使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父母,如果只是接受一些碎片化的知识,也不可能把获得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上。
事实上很多学习过心理学的父母,也没有把获得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上,因为他们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可能与家庭教育关联性不大,比如临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为此,很多父母可能认为,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
为了帮助父母寻找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的路径,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增广贤文》中“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这句话的含义。
父母可以想象一下,“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中的“说”,其含义非常广泛,既可能是搬弄是非,也可能是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还可能是其他。
当“说”运用于评价他人时,可能是在描述这个人:勇敢、谨慎、善良、吝啬、小气、慷慨等。
父母进一步思考,描述他人时使用的:勇敢、谨慎、善良、吝啬、小气、慷慨等词语,究竟是在描述他人的什么东西?
如果从《人格心理学》上看,就是在描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只是父母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而已。
之所以说从《人格心理学》上看,是在描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因为《人格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人格特质理论,而人格特质理论学家们研究人格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从字典里挑选出与人格相关的词汇,来描述人格结构的差异。
既然如此,父母就可以从人格特质理论上,去寻找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的路径。
鉴于此,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借鉴人格特质理论学家们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
一、搜集与人格教育相关的词汇
父母在搜集人格教育的词汇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是怎样评价他人的人格的。
其实一个人在评价他人的人格时,通常离不开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情形是,用积极的人格词汇,描述自己喜欢的人,比如:孝顺、礼貌、谦让、忠诚、诚信、勇敢、果敢、坚韧等。
另一种情形是,用消极的人格词汇,描述自己厌恶的人,比如:薄情、冷淡、淡薄、退缩、自私、懦弱、愚钝、放纵、任性、浮躁、胆怯、粗鲁等。
当然,还会用一些中性的人格词汇评价他人,比如:安静、活跃、善变、犹豫、冲动、保守等。
上面列举的人格词汇,只是一个示范,父母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搜集人格词汇。
二、要理性分析和理解人格词汇
之所以要求父母理性分析和理解人格词汇,是因为人格词汇中,可能存在影响孩子人格形成的负面因素。
以“孝顺”这个词为例,大家都知道,是要求晚辈对长辈孝敬和顺从,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是完全一致的。
虽然已经是二十一世纪,很多中国父母要求孩子顺从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父母说孩子“不听话”,其实就是认为孩子没有顺从父母的意志。
如果父母按照孝顺的通常解释要求自己,就会变成逆来顺受的人,而逆来顺受的人,通常也是没有主见的人。
即使有些人的内心深处确实有主见,如果逆来顺受成为习惯,由于不能自由表达意志,也就不能自由表现行为,终究还是没有主见的人。
被逆来顺受要求并接受逆来顺受的人,只有当其父母离开人世,或者脱离父母约束时,才可能把自己的主见展示出来。
但是,由于其在“顺”的思想指导下,服从已经成了习惯,一旦展示不服从,可能出现的情况至少有两种,一种是惶恐不安,立即收手。另一种是目空一切,无法无天。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的白孝文,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
白孝文在父亲宗教礼法管束之时,是老实憨厚的人,当他被田小娥勾引,被父亲抛弃后,压抑已久的人性中丑恶一面才显露出来,并且变得极其狡猾险恶。
这方面的例子现实生活中也不少,如果去网上搜索这个话题,会看到很多活生生的案例。
如果父母按照这个思路要求孩子,一般情况都是被原生家庭这样要求过,多半会克隆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孩子,至少是与自己极其相似的孩子。
事实上,子女的孝顺,对父母来说其实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应该是爱。
如果父母认为子女爱自己的方式,就是子女对自己的顺从,其实质是在强调父母子女间的等级关系。
父母要清醒认识到,父母子女之间虽然是亲子关系,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分强调等级关系,就会影响孩子人格形成。
因此,理性分析和理解人格词汇,要求父母不能不假思索的,按照通常的解释去理解人格词汇,而是要摒弃人格词汇中,对孩子人格形成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
三、把人格词汇变成相应的要求
把人格词汇变成相应的要求,一是父母要学习并深刻理解人格词汇的含义。二是父母要把积极的人格词汇,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三是父母要用积极的人格词汇要求孩子。
用积极的人格词汇要求孩子,并不是让孩子牢记人格词汇就了事,也不是对孩子发号施令,让孩子按人格词汇的要求去执行。
父母用人格词汇要求孩子,首先要把人格词汇变成自己的行动,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塑造孩子的人格品质。
以“果敢”这个人格词汇为例,果敢指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敢作敢为。
但是,孩子不知道果敢是什么样子,父母也不可能用发号施令的方式,让孩子变成一个果敢的人,因此,父母就要研究果敢的人必备的素养。
其实一个人是否果敢,与知识储备是否丰富、信息收集是否准确、是否能够权衡利弊得失、利益取舍是否正确、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强大等多种因素相关联。
父母只有在处理问题时,把果敢的一面展示给孩子,孩子才可能学会果敢。
由此可见,孩子或优秀的,或健康的,或低劣的人格品质,与父母的人格品质,以及父母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密不可分。
三、从正反两方面思考人格词汇
父母用人格词汇要求自己和要求孩子时,不仅要看到这个词汇的正面含义,还有看到这个词汇的反面含义,把词汇的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孩子人格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以“犹豫”这个词为例,犹豫就是拿不定主意,遇到问题喜欢询问他人意见,当自己必须做决定时,不是在自己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而是根据他人对事物的看法做出的决定。
生活经验告诉人们,每个人做决定前,都会思考决定是否正确,因此,父母不能把孩子思考的过程视为犹豫,只有当孩子处理问题,经常难以做决定时,常可能是一个其缺少主见的人。
当发现孩子经常出现犹豫不决的状况,父母要反思的问题是,自己是否代替孩子决策的事项太多,改变孩子犹豫的办法,就是把更多的决策权交给孩子。
其实上面讨论的果敢,就是犹豫的反义词之一,如果父母培养起了孩子果敢、果断、决断等人格品质,孩子就不可能成为犹豫不决的人。
父母如果从正反两方面思考人格词汇,就可能尽量帮助孩子克服低劣的人格品质,努力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甚至养成优良的人格品质。
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最低目标是让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品质,更高目标是具有优质的人格品质。
综上,父母在培养孩子人格品质时,可以借鉴人格特质理论学家的一些研究方法,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品质,或优质的人格品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融入社会公众生活时,面对复杂的生活,特别是面对逆境,才不会束手无策,而是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采取相应的积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