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时常遇到一些写作性质的工作,比如对某次活动需要做一篇信息报道。有些同事就犯难了,一直憋到deadline仍然没有动笔,有时甚至连题目都没有确定,可真真是把黑土大叔讲的“七天憋出六个字来”从荧幕搬到了现实。
我虽然文笔一般,但由于多年看书积攒下的一点功底,这些文章倒还不算困难,有些还被公司采纳入内部期刊发表,因此在部门内就被挂上了“会写”的标签。昨天就有一个同事过来取经,问你一般是怎么写的?为什么我总是什么都写不出来?我跟他讲,其实这类报道有一个先天的好处,就是不用做提纲,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你需要做的只是组织语言把他描述一遍即可,最后再稍稍用心阐述一下这个活动的意义,这篇报道就算完成了。同事略有所思的点头表示明白了。
但事后再遇到类似事件时,同事还是盯着屏幕上的一行标题,眼神涣散的不知如何下笔。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在心里整理,不是整理思路,而是希望把整个报道在心里完成后再“誊”到电脑上。这一幕不禁让我想到了高中时期的作文课,对一些不擅长写作的同学来说,那一连两节的作文课简直就是莫大的煎熬,第一节课一般是思考题材(其实是发呆),第二节课才是拿起笔草草了事。这个习惯甚至被很多人带到了大学,直至现在。
写作前列好提纲、理清思路当然是必须的,但对于写活动报道这类文章,而且是公司内部简单报道,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准备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因此我一般是建议,简单回顾一下活动,直接动笔写就是了,只有开始写了,才会越来越投入,思路也才会越来越清晰,一切妄图先整理好再写的,不过是白白浪费时间,而且随着时间越耗越久,心里的思路反倒会因为内心的焦虑而越来越乱。
我现在也是这样,当初决定开公众号的时候也一直在犹豫,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内容,因此一直搁置。终于,内心里催促自己开始动笔的我和犹豫不决的我斗争了一个多月,我决定动笔写了,而且给自己定了一个30天的日更目标。之所以要日更30天,一来是希望通过30天的日更来养成一个习惯,二来,也希望通过30天的写作来更好的分析自己、改善自己。
写到现在,我的确发现了自己的一些毛病,逻辑不清楚、重点不突出、思想不深刻等,而且,虽然刚开始更新到第8天,我却发现居然有不知道该写什么题材的困惑,心里一颤,还是自己的输入太少了,这些输入当然包括很多,比如通过看书积累,通过学习大神的文章来积累,更重要的还是与人沟通中的积累。我想随着问题被发现、被解决的越来越多,我的写作水平也会越来越上一个台阶。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不妄图马上就能阅读过万,但我庆幸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向着那个能达到的小目标笃定前行了!你呢?不如也先开始吧!
The End
我是阿西笑风生,
希望在码字的道路上,能与您携手同行,
如果您对我的文章感兴趣,还烦请您记得打赏、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