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产品、信息交流的专栏,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谈谈对VR/AR的认识与感悟,交流相关开发技术与产品,分享行业资讯。由于水平有限、看法粗浅、请各位友善交流、不喜勿喷。
第一期先聊聊“元宇宙”,作为2021年最强装X词汇,它正在应用VR/AR相关技术吸引大众的眼球。今天不免俗也蹭个热度,也来聊聊。
01
—
元宇宙是什么
引用现在广泛使用的一段解释:「Metaverse」一词由前缀「meta」(意为「超越」「元」)和词根「verse」(源于 universe「宇宙」)组成,直译而来便是「元宇宙」,源于 1992 年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有一个网络分身,在虚拟世界自由生活。
这个解释觉得还是有点抽象。换个说法就是在未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穿梭于物理世界和虚拟三维世界,并可以在一个感官上无限接近现实世界的空间里学习、工作、交友、购物、旅游等。
02
—
元宇宙从哪来
元宇宙其实不是新鲜事物,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多年来VR/AR技术的发展为元宇宙概念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1957年,发明家MortonHeilig已建造出有着VR雏形的机器可以播放视频,还能同时让人感受到风声,味道,震动效果。
计算机图形学之父IvanSutherland在1966年创造出第一个头戴式设备“头盔显示器”,这是VR技术史上的里程碑。
80~90年代美国NASA利用VR技术创建虚拟环境工作站,美国军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军用飞机或车辆驾驶训练方面的研究。
2016年第一个VR爆款产品:HTC VIVE(虚拟现实硬件产品)出现,其震撼体验,让人初次接触后无法用语言表达,似乎初步呈现未来虚拟世界的形态。
2017年VR行业热度冷却,市场回归理性,但之后Oculus Rift、HP Reverb、Valve Index、Vive Pro/Focus等相关产品一直在迭代升级,大众对VR/AR的认知在提升。
终于Meta(Facebook前身)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自己的爆款产品Oculus Quest2,并在2021年彻底点燃市场激情,进入到所谓的“元宇宙元年”。
元宇宙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技术还是那些技术,东西还是那些东西,行业还是那些行业,只是换了个叫法。元宇宙也是建立在一堆半导体之上,基于物理学、光学、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传统科学,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脑机交互等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
03
—
元宇宙能做什么
有人要说了,既然要接近现实世界了,还要啥虚拟世界。因为这个虚拟世界,只是在感官上接近现实世界,但实质上它是要改造这个世界,解决物理世界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例如:商务人士不需要出差旅途奔波,就可以有见面开会一样的体验感;
工厂设备出现问题时,工程师可以像亲临现场一样定位查找问题,手把手教现场工人如何进行维修;
北京协和医院的名医可以远程操刀给非洲坦桑尼亚医院病患做一场手术;
学生不需要凭空想象化学分子结构、生物细胞结构;
喜欢穿越的朋友们可以随便穿越到古代,欣赏下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坐在家里就可以参加一场声临其境的音乐会,看一场NBA的季后赛等等。
简而言之元宇宙可以帮助你突破时空,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的”互动,提高工作生活效率,解决现实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像科幻电影《头号玩家》里的情景,戴上一个VR 头盔,瞬间就能进入一个完整运行的虚拟社会形态——“绿洲”(Oasis),现实中能做什么,在绿洲中也能做;现实中不能做的,在绿洲也有机会实现。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距离真正实现相当遥远!!!
04
—
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出现
列举个人认为的几个主要原因:
1、资本利益驱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手机已经卖不动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的用户增长放缓,产业发展已经出现瓶颈,厂商们急需找到一个概念,一个盈利的增长点,而目前现有通信基础设施、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爆款产品的推出,让资本认为是时候可以炒一波概念了。
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展开,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元宇宙也是很多项新技术的融合)。
3、疫情出现,让全球人员流动放缓,而相关产品与技术可以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工作效率。
4、这玩意是未来,各大巨头们要提前入局,尽早储备,先下手为强。
05
—
元宇宙目前发展情况
目前元宇宙市场很混乱,更多的是在炒概念,抢商标,什么行业都能套上元宇宙。做网络游戏,就是“游戏元宇宙”;区块链搞那个NFT,称为“金融元宇宙”。这些还勉强能跟虚拟世界沾上边,有些能跟虚拟、圈子靠点边,也都往里套,餐饮商家、外卖小哥、顾客之间也构成一个“餐饮元宇宙”;带货主播、商家、顾客之间构成一个“购物元宇宙”;卖鞋的开启“元宇宙收藏鞋”事业,甚至很多政府单位都成立了当地的“元宇宙联盟”等等。一切现实社会能买卖的事物都在“元宇宙化”。
哪怕是头部公司目前能够提供的元宇宙体验也很有限,下面是某国内头部公司公测上线的一款元宇宙产品。
从游戏画面上看,可以说是相当粗糙,运行起来时而卡顿,玩法也很有限,就是在地图上跑来跑去。
再看下面国内某科技公司公开发布的一段元宇宙游戏视频,据称,这款游戏与虚拟旅游、虚拟商街相关。
我想说是页游吧
国内的元宇宙如此,国外的元宇宙又是怎样的呢?下面Meta(Facebook的前身)旗下的元宇宙社交平台「Horizon Worlds」,所有人物角色只有上半身,互动全凭一双“面条手”。
所以说目前元宇宙要想实现,或者想要真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还是有非常多的条件或者门槛的,在技术、生态、产业链、政策、法律、道德伦理等等层面,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就拿技术方面来举几个例子(不仅仅局限以下几个方面):
1、元宇宙的入口硬件终端还不成熟,轻便化、易携带、高算力做的还远远不够,主流的几种定位技术还各有缺陷,分辨率、刷新率、自由度、稳定性还不够高。当然价格也不亲民(现阶段虽然Pico/Quest/NOLO一体机价格较低,但搭配一个高端主机,体验也很有限)。
2、未来元宇宙的体验以及创作将对算力资源形成天量需求。根据IDC预测,到2030年,元宇宙总算力(包括AI、VR/AR、物联网、区块链等)需求将是当前规模的百倍之上,甚至更高。需要大量建设算力基础设施。
3、基础网络条件限制。元宇宙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更加真实和庞大的虚拟世界,能够容纳亿级的人在线互动。无论是当前的VR/AR,还是未来的元宇宙都需要网络具有超高的带宽、超低的时延和超高的可靠性。就目前来看,5G还没有普及,而5G仅也仅仅可以实现基础的支撑,例如VR/AR、无线娱乐、社交网络、个人AI辅助等元宇宙最基础的场景,但涉及到沉浸式的XR、全息影像和感官互联等高阶应用场景,就得6G了。
4、标准不统一。无论是硬件、软件、平台,目前元宇宙相关产品厂商很多,而且都是各做各的,每家硬件产品都有自己的适配接口,软件需要为不同平台去适配。
5、交互体验不自然。目前元宇宙相关产品的体验,大多还是用手柄交互,即使用手势交互的,也是要用户记住一些手势动作完成简单的打开,关闭,放大,缩小等常规操作,更不要提其他肢体动作的交互识别了。感官体验也主要是视觉,还少部分震动触觉,和现实世界的交互及感官反馈相差太远。
6、平台内容有限。目前元宇宙的内容创造的成本很高,技术人才也比较匮乏,制作周期长,导致能够体验到高质量的平台内容十分有限。
06
—
总结
元宇宙目前仅仅是个概念、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我们对于他的认识既不能过于迷信,过分鼓吹,也不要把它批判的一文不值。任何新事物的兴起都有它背后的逻辑,起码元宇宙背后的相关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一直在进步发展着,活跃在未来黑科技的前沿。元宇宙可能是未来,但目前看来距离实现还相当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