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宁向东的管理学课》,许久不看电影的我,熬夜看完了《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坦率地说,如果不是因为宁向东老师的解读,我看不懂这部电影,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一只脚已踏入不惑之年。
我是先听了宁向东老师的解读再去看电影的,但是我希望大家如果要看的话,先看电影,再听《宁向东的管理学课》第180讲《跟着电影学管理: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为什么要先看电影,再听宁向东老师的课呢?
也许你能看懂,也许你看不懂,不管怎样,先有自己的感悟,再对比宁向东老师的解读,两相对比,一定会让你获得一种全新的收获。
我是先听宁向东老师的解读,然后再看电影的。所以,我是带着反思在看这部电影的。那么,接下来就说说我的感悟吧。
专注工作
这部电影是2006年上映的,那年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
看完电影,躺在床上,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2006年,我没有看这部电影,是遗憾还是幸运呢?
晚上没想明白,白天再思考一天后,我的答案是:我不仅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在2006年看这部电影,还应该庆幸在没有听宁向东老师的课之前没有看这部电影。
原因就是:以我的阅历,我不可能看懂这部电影。
如果我在2006年看这部电影,我一定会支持安迪,唾弃马琳达。
我和安迪以及她的朋友一样认为,为了工作放弃家人和朋友是失去人生意义,为了自己工作的进步而抢占别人的机会是不道德。我一样会做出“将手机扔进喷水池”的举动,并认为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而在现实中,我确实也做了“将手机扔进喷水池”的“壮举”。
宁向东老师说:“当你走出校园,立刻就成了工作的骨干,那个公司一定不怎么样。”
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公司,那就是像安迪进入的《天桥》杂志一样,你觉得自己已经很棒了,但实际上,你的名字其实人家都懒得记。
我是非常赞同这句话的,所以前段时间我也特意写了《找工作,一定要尽量远离“家庭式作坊”》这篇文章。
文中,我的观点是:
宁当凤尾,不做鸡头,一定要在一个更好的氛围里才能有所进步。和一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能意识到自己不足,不断激励自我,不断进步。
我还没有走出校园,在实习时,就已经成为了工作骨干,验收国外进口的先进设备,组织编写一个重点项目的测试方案,指导其他实习生的工作。总之,我在实习期做到事情,是很多人工作多年都不一定有机会获得的。
但是,别误会,这家单位还真有点像样,并非不怎样。
我那时的领导,很多地方像马琳达,追求完美、心细如针、敏锐善变、极度严格,是让人望而却步的工作狂。
当时的我,无知且幼稚,这些明明是优秀领导应该具备的特质,在我眼里全变成了缺点。
所以,我认为这位领导是蛮横不讲理、尖酸刻薄的剥削者。
结果当然也可想而知,当领导准备提拔我时,我就像安迪“将手机丢进了喷水池”那样,对领导说,我要辞职走人了。
理由就是为了工作而放弃家人和朋友,是毫无意义的人生。
后来,我才知道,我放弃的是我自己。
人的一生中,遇到这样一位像马琳达的领导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极其幸运。在人生的早期,遇到专业的高手,哪怕是连滚带爬地跟上,一辈子都不会有大问题。
我为什么会放弃那份工作呢?
现在回头看,原因非常简单,我没有专注于工作,而关注了一些非工作因素。
专注工作的目标是“胜任工作”。而能够胜任工作,就意味着可以“负起责任”。
就好比安迪亚并不知道自己的“每天工作”,她认为只要做好马琳达吩咐的事情就行了,所以她不知道减肥和时尚衣着也是“胜任工作”的内容之一,反而向朋友们吐槽马琳达的尖酸刻薄。
那时的我,也一样认为把领导布置的任务完成就是优秀,没有想到去思考如何精益求精,如何利用校友的关系帮助领导获得更多项目。而是在业务时间,混迹于网吧,热衷于和同事吐槽领导的八卦,并不知道自己这些所做作为都是不“专注工作”的表现。
当我不再“专注工作”,我就和领导之间的距离走得越来越远。虽然他后面依然希望通过提拔我的方式,将我拉进。因为两人之间的距离太远,我看不见他身上那些值得我学习的优点,于是我“把手机扔进了喷水池”。
如果我专注工作,结局又是一番故事。
当然,人生没有如果。
职业生涯的三个早期阶段
宁向东老师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有三个早期阶段:第一阶段,不被当人看;第二阶段,你被当人看了;第三阶段,你在别人心目中是人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刚毕业进入一家公司,并没有太多重要性,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人不少。大多数同事也记不得你的名字,对你的称呼就是一个字“喂”。
有些人或许都会感到不舒服,不被人尊重,没有存在感,甚至因此而辞职。
人的心力是有限的,会下意识地节省心力,这叫做“认知吝啬”。
聪明人,只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怕浪费心力,而在那些小事情上,并不是太计较。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节心力,把节省下来的心力都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其实没有人不尊重你,只是你还不值得占用同事的心力,去记你的名字。
这就是第一阶段,不被当人看。只有你觉得“你是人”,其实,你在别人心中,还不是人。
也有些人会默默忍着,努力学习,努力成长,努力工作,不仅开始适应工作,而且能够跑到工作任务前面,甚至做出一番成绩。然后,他们逐渐被同事和领导接受,不再被称为“喂”,而是开始喊“小张”“小李”“小王”。
这时,我们就来到了第二阶段:被当人看了。
为什么一开始是“喂”?因为一个还没有体现价值的随时可能离开的试用期的人,不知道浪费心力去记住名字,索性一个“喂”字,节约心力,节省认知能量。
当你能够胜任工作,能够担负责任,也拥有了工作自信时,大家自然愿意把心力分配一部分给你,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的成绩。这是一个双向同步的过程。
说实话,要想进入第三阶段,在别人心目中是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不仅需要耀眼的成绩,更需要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尊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不断地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你应该首先不图回报地付出,证明自己是质的信任,同时告诉别人自己的失信成本很高。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实有回音。对外不断交付确定性,对内不断提升个人价值。
从收到做到,到说到做到,再到想到做到,最后知道做到,在这样不断的精进过程中,将会产生量变到质变,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别人心目中是人了。
人是不是成长,很大程度上要看:你在谁心里是人了,在谁心里还不是人。
担负责任
电影中有两个情节,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担负责任。
第一个情节是,雷雨天,当所有航班都停航时,马琳达要求安迪找飞机。安迪拼命地打电话联系各种人,最终一无所获,导致马琳达没有参加双胞胎姐妹的音乐会。事后,马琳达只有对安迪的失望,根本不理会安迪的解释。
第二个情节是,当马琳达要求安迪在4个小时内找到未出版的《哈利波特》的手稿时,安迪虽然口有不满,但是依然想尽各种办法,联系各个自己认为可能帮上忙的人,最后不仅准时找到了手稿。而且还将手稿复印了三份并加上封面,双胞胎各一份,马琳达一份预防万一。
看完第一个情节时,我认为这个任务就是不合理的,马琳达是强人所难,为安迪默哀。
但是,当看到安迪找到《哈利波特》手稿,并复印三份且加上封面时,我就想到这两句话:
第一句,任务目标,不讲合理性,只讲必要性。
第二句,责任,不是对那些想到的事负责,而是对那些“没想到的事”负责。
我们在接受任务时,总喜欢和领导讨价还价,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困难,想到的是完不成的后果;而很少去想,如果这个任务完不成,会给自己和公司造成什么样的不利后果。
如果我们能够以终为始,想到完成这个任务的必要性,或许我们就会少些心理障碍,脑中多了更多可实现的方法,这样不仅促进了公司发展,更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在职场上,不仅要把事情做完,还要把事情做好,更要去体会背后深层的意图,并把背后意图的事情都做到。背后意图的事情,就是“没想到的事”。
为什么很多人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事情,却依然不能赢得领导的赞扬。或许,就是因为他做的都是“想到的事”,却没有做那些“没想到的事”。
大家都能“想到的事”,体现不了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而“没想到的事”才是真正体现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地方。
做任何事情,都要进入主流
有一句话叫“人各有志”。
在电影的最后,安迪将手机扔进喷水池,选择了离开。
前面说了,如果是2006年的我,一定会为之喝彩,为安迪点赞。
但是,时过境迁,快步入不惑之年的我,只会深深惋惜,为安迪,也为自己。
那么好的一个岗位,那么强的一个老板,那么难得的、即将上升的势头和机会,连同手机一起扔进了喷水池。
就如同2007年底的我自己。
30岁之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辞职的第二天能找到新工作。
我为之不断努力学习,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到达这个层次。
因为我的职业生涯,很少在主流里面,几乎没有遇到像马琳达这样的顶尖高手。唯一遇到的机会,也被我“丢进了喷水池”。
做任何事情,都要进入主流。
因为只有在主流里面,遇到像马琳达这种顶尖高手,自己才能进入螺旋式上升的通道,成为高手的机会才会更大。
“扔手机”很酷,但是在扔手机之前,要先咬牙学本事、练本事,每天去扔无数即将爆炸的手雷。直到有一天,有本钱对任何一位老板说:you are fired。
最后,听老钟的话,别把“扔手机”当成榜样。
并且,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这一部电影。
(全文完)
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对你有所启发,是我的荣幸;如果你不认可我的观点,那你可以倒过来教我一些你认为我应该知道的知识,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我的文章,如对你有所启发,欢迎分享、收藏、点赞、点亮在看。
坚持分享,死磕自己,我是老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