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三国的故事,总有很多大人物出现,其中有一位刘禅值得大家关注。因为关于他的争议似乎一直都没有停过,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是真傻,还是假傻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得从两个方面去看这个问题。一是当年诸葛亮去世的前与后这一段时间,蜀汉的危机可以算是非常大了,而刘禅是否可以处理这种危机呢,如果可以的话,那说明他的实际才能是不错的。二是在诸葛亮控场的时候,刘禅没有主政的经历,此时的他是否可以回收权力,并且分配下去,这涉及到其实际智商的问题。相信大家也想象不到,当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竟然杀了数位重臣,看来这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位一般人了。这是什么情况呢?
1、 杀元老刘琰。
蜀汉当时有一位元老级的人物,名叫刘琰,他娶了一位年轻的老婆胡氏,非常漂亮,一直居住在成都。后来她过年的时候去宫里给太后拜年,太后非常喜欢,就将她留在身边几个月才让她回家。可没有想到的是,回到家中的胡氏看到了气愤不已的刘琰,对方竟然怀疑她与刘禅有苟且之事,所以就命自己的手下拿鞋子底抽打胡氏的脸,并且将对方赶出了家门。对此胡氏直接跑去报告给皇上,一下子整个朝廷都知晓了此事,并且知道这是刘琰找的莫须有罪名。当时诸葛亮不在本地,而这位刘琰的地位比他还要高,追随刘备多年,属于当时最牛的元老。
那么,如何处理这位最牛的元老呢?对于刘禅来说,就是一大考验了。最后的结果是刘琰被斩首了,理由是他命令手下拿鞋子底打人,而鞋子底是用来走路的。这个理由换到今天,依然是搞笑至极。后来刘禅直接颁布了一条圣旨,不允许任何的大臣家属进入宫中。可以说,刘禅这么做,就是将最大的影响处理得最好,而且保全了对方的颜面。不管怎么说,从刘禅的处理方式来看,这个人还是比较聪明的,虽然有点儿直接粗暴,但有效。并且从刘琰的角度来考虑过问题,大家想想看,如果是其他的国家,比如说曹魏或者东吴,那可能就分分钟被灭三族以上了,毕竟这种没有依据的诽谤可是最大的,什么是欺君之罪?这就是。
2、 刘禅杀李邈。
当时的刘禅,终于对这位一直不尊重息的刘琰下手了,解决了这个难题以后,可没有想到的是,噩耗传出了,诸葛亮去世了。可以说这一消息传出,蜀汉的内部已经开始乱了,不仅有杨仪和魏延在争,而且益州本土的势力也在反弹,这其中必须要提及的一个人物,就是李邈。这个人当年曾经是刘璋的官员,后来因为取笑刘备差点儿被杀,关键的时候是诸葛亮保住了他。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诸老先生一死,他竟然做了一件大家无法想象的事,就是给刘禅上书,提及诸先生已死,我们要庆祝,并且将其余党全部消除。
按现在的史料来分析的话,如果当年刘禅是傻的,那他可以对此不在意,不用理会这份方案,先将李邈留下,改天需要敢死队的时候,再派出去使用。可是当时的刘禅,看到这样的上书,瞬间大怒,马上将李邈逮来,迅速杀掉。如此看来,当年的刘禅,可不是真傻,并且非常聪明。尤其是处理这件事情上,速度快,没有任何犹豫。倒不是对方说诸先生的不是,而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自己不及时处理李邈的话,那就会引起益州本土的大乱,有很多混乱取食之人会出来,那天下就无法做到太平了。
对于刘禅而言,他可不想看到本土严重分裂的场面。而且此时杨仪正和魏延在争斗,再加上这些动乱因素再乱来的话,那刚到自己手上的江山很快就没了,亡国对于刘禅而言,意味着什么,刘禅心中是清楚的。可以说,这次的处理方式,刘禅做得非常好,而且即便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但蜀汉内部依然保持平稳,这不得不说,刘禅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总结。
当然,刘禅还杀了杨仪等其他的重臣。不过从以上两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皇上可不是傻。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比任何一位臣子都清楚,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将蜀汉的江山保持平稳过度,尤其是一直可以信赖的诸葛亮死了以后,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挑战,可是他还是熬下来了,有自己的处事方式。按当时民众的看法,军师不大了,那可能就会引起社会大动荡了,可没有想到的是,刘禅迅速把握机会,将几位重臣杀了,其实就是起到杀鸡骇猴的效果。一年以后,刘禅的所做所为被大家认可了,这就是其高明之处,原本以为会出现的那些风险,一下子都消除不见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禅只是守成之王罢了,他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皇帝,不过在那样的社会形势上,想平稳过好日子,可能性不大。因为三国时期,没有太平的日子,对于当政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不断开拓,不断整合各种资源,为达到自己的统一全国目标而努力。不过这些素质,对于刘禅来说,无法提升。所以说后来的刘禅之际遇,只是一种政治的牺牲品罢了。三国时期,需要的是英雄,需要的是雄主,在那样的情况下,讲究的是为了实现目标,不择手段,全力以赴,将一切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所谓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过平淡的好日子,可能得到一时的享受,但长远来说,是不可能的。从刘禅的经历来看,或许史料能够让我们得到了很多的思考,直到今天,依然有它的意义在其中,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