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建议和格言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这是一本由哲学家写的通俗易懂的书,阅读后受益匪浅,值得推荐。但需要注意: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除了对动物的仁慈之外,在叔本华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他完全是自私的,那么,对于本书中优美华丽的文采,特别是在书的四分之三之后,读者应该自有取舍。《人生的智慧》毕竟不完全是智慧,其中有些只是亦正亦邪的小聪明而已。

笔记导航

01 基本的划分
02 人的自我
03 人的所有
04 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
05 建议和格言
06 人生的不同阶段

05 建议和格言

引言

人生智慧的最高原则,在我看来,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随口说过的一句话:“理性的人追求的是免于痛苦,而非寻欢作乐。”这句话的奥妙在于,所有享乐、所有幸福都是消极的,痛苦反而是积极的。...如果一个人某个身体部位受了伤或者疼痛,其他地方都健康无损时,那么他不会意识到健康的身体部位,而是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到疼痛的部位,同时忘却整个生命的舒适感受。同理,假如所有的事情都顺着我们的意思,除了一件事情与我们的意愿相违背,即使它的意义不足挂齿,那么这个事情仍旧会一直在我们的脑海里打转。我们反复盘算这件事情,很少顾及所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尽管它们对我们顺心顺意。

意志的满足对我们的影响一直是消极的,因此不被直接感受到,只有最高程度的满足才会在反思中被我们意识到。相反,意志所受到的阻挠却是积极的,并且,这种阻挠自己就能预告出来。每一个快乐只会存在于对这种阻挠的战胜,摆脱阻挠,快乐也就持续很短的时间。这条原则教导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生活的享乐和安逸之上,而是要尽可能致力于远离生活中难以计数的不幸。由此看来,从幸福学的观点看,如果一个人想要拿出他生命中的成果,那么他不会列出他所享受过的欢乐,而是会列出他所克服的不幸。

因为享乐始终是否定的,认为享乐能够带来幸福,这是痴心妄想,是虚荣心所致,最终逃不了被惩罚。反之,痛苦带给人的感受则是积极的,因此,痛苦消失就是人生幸福的标杆。一个人既没有痛苦,又不感到无聊,那么他终究享受到了俗世的幸福:因为其他东西无非是梦幻泡影。

谁要是用阴郁的眼光,将这个世界视作某种地狱,并因此设想,在这个地狱中打造一个不惧猛火的房间,那么他少走了许多冤枉路。

最好的东西就是世界已经提供给我们的东西,那是一个没有痛苦的、安宁的、尚可忍受的生存;并且,为了对这种生存安之若素,我们要限制我们对它的要求。

因为一个人自己本身感受到的烦心事越微不足道,那么这个人就越幸福。毕竟,能够感受到无足轻重的琐事,也属于幸福的一种状态;在不幸中,我们完全觉察不到这些小事。

对幸福的追求,与实现幸福的不同方法紧密关联,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放低标准,走最稳妥的路,远离巨大的灾祸。假如我们为生活做出详细的部署,不管这种部署是什么样的,那么,一般而言,这是最大、也是最常见的蠢事。这种部署一开始就设定一个整体的、完备的人生,但是极少得以实现。

我们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奋斗,最终谋得一个职位,我们却难以胜任了,对我们来说,这个职位来得太晚了。或者反过来说,我们求得这个职位太晚了。也就是说,在奋斗或者产品生产方面,时代的口味不断变化。新人一代代成长起来,他们对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感兴趣;而其他人抄捷径,抢先我们一步,如此等等。

一般来说,我们为了追求某件东西,最初所选定的路子可能是徒劳无功的,而在另一条路上,我们却得偿所愿。特别是,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在我们追求享受、幸福和欢乐之处,我们却收获了教训、洞见和认知,这是一个长久而真实的福分,而不是那短暂而虚假的福分。

优秀而高尚的人,会立刻领悟命运的教导,并且会顺从天命,心怀感恩。他们明白,人生在世不可能寻得幸福,只能领受教诲。结果,他们习惯并满足于用希望去点亮智慧之灯。那么,这就赋予了他们一种悠闲而有创造性的突出特色。

我们对自己本身的态度

从“认识你自己”开始,认识自己的根本的原初意愿是什么,知道对自己的幸福而言,什么是最本质的东西,然后什么是第二位、第三位。同样,他还要大体上清楚他的职业、角色和他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只能按照我们性格的固定特质来为人处世,深受动机的影响和我们能力的桎梏。换言之,凡事皆必然,因为我们在每一刻都只做我们那时认为正确而合适的事。只有事情的结果才表明发生了什么事,只有对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进行回顾,我们才能清楚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做。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快乐地珍惜当下,有意识地享受每一段尚可承受的、没有直接的厌烦或痛苦的自由时间。也就是说,不要因为过去,而把希望落空了;也不要为将来顾虑重重,却把当下毁了。

“要把每一天视为一个特别的生命”。对于人的当下,也因此对于人的整个生存,精神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享受。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眼前的日子唯有一次,它一去不复返。

智力职业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必须具备优越的精神能力。持久的智力活动,会多多少少削弱我们应付现实生活中的嬉戏玩乐的能力。所以,万一有情况发生,我们被要求去做一件精力充沛的实践活动时,那么暂时完全中止智力活动是可取的。

为了过一种审慎的生活,并且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我们必须经常反省,总结我们所经历、所从事的事情,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感受;还要把我们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看法,以及以前的计划和追求与最终的结果和满意,进行互相比较。这是每个人对从经验中读取的告诫的复习。

我们可以把每个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视为一本书的正文,反思和认识是这本书的注解。

我们在晚上睡觉之前,应该仔细反思我们白天的所作所为。谁如果整天被俗事或享乐缠身,没有时间去审视过去的事情,他的人生就始终是刚刚才起步,生活缺乏审慎的思考,性情如同混乱的世界,思想杂乱无章。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幸福属于那些自得其乐的人”,部分是因为,人们带着些许安全感,不能指望别人只能依靠自己;部分是因为,世事无常,困难与不足、危险与不快,难以计数,无法避免。

谁无法消受孤独,谁就无福消受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自面对自己时,他才会自由。

那些在大自然中低微的人,在社会的秩序中却过得相当滋润。但是,那些被大自然所青睐的人,在社会中却微不足道,来去匆匆;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养成回避社交的习惯。在社交中,人一多,卑鄙无耻者就唱主角。

一个人秉承某些道义在身,如果他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拓展自己的自由,并因此尽量少满足于与他人来往(因为他毕竟不可避免地与他人有关系),那么他就限制自己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孤独会给才智出众的人带来双重好处:第一,他可以独处;第二,他可以不必和别人在一起。

交际是一种危险,甚至是堕落的爱好,因为和我们交往的人,大多数都道德败坏、智力迟钝或者颠倒。“限制饮食可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限制社交则可以保证我们的心灵安宁。”

刚开始是困境把人赶在一起;困境解除了之后,无聊又把人们赶到一起。如果没有困境和无聊,兴许每个人都会独处。

凡夫俗子喜欢抱团,并且由于他们无法提高自己的水平,只会把那些优秀的人降低到自己的层次。那么,优秀的人与这种人打交道,他们还怎么会想到什么乐趣呢?结果,这些优秀的人自视甚高,萌生离群索居、享受孤独的倾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孤独的热爱并非直接就是一种原始的追求,而主要在精神高贵的人士那里,一步一步间接地形成。孤独是所有精神杰出的人的命运。他们有时为此叹息不已,但是他们总会在孤独与平庸之中选择孤独。

我们的年龄与我们的社交爱好成反比,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目的论。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需要在各方面多学习。

长期与人不相往来,生活在孤独中,会使我们的情绪对外界相当敏感。我们可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无关痛痒的话,甚至仅仅因为别人一些无关紧要的表情,就会感到不安、悲哀或者伤心。而别人因为生活经常变动,对这些事毫不在意。

要习惯于把孤独带到社交中去,他必须学会即使在和别人交往时,也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独处。因此,他也不要把自己所想到的东西立刻告诉别人。另一方面,不要太把别人的话当真;更确切地说,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理智上,都不用对别人的话抱着太多的期望。因此,对别人的评价,他要坚定自己那种听之任之的态度。为了始终保持一种值得称赞的宽容气度,这是最稳妥的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社交比喻成一堆火。聪明人晓得在取暖时,与火保持一段恰当的距离,而不会像傻子一样把手伸到火里去烤,在烤伤自己之后,落荒逃进寒冷的孤独中,抱怨火焰太灼人。

如果不和别人攀比,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可是,如果我们因为别人的幸福而备受折磨,那么我们绝对不会幸福。

我们应该经常关注那些比我们活得糟糕的人,而不是那些看上去过得比我们好的人。甚至,当不幸切切实实降临的时候,关注那些比我们更悲惨的人,会给我们带来莫大安慰,虽然这种安慰与嫉妒如出一辙。

至于嫉妒的被动方面,有一点要记住:没有哪种仇恨会像嫉妒一样不可和解。所以,万万不可总是刻意去激起嫉妒;毋宁说,由于其危险后果,我们要放弃嫉妒带来的享受,就像放弃其他享受一样,这样做会更好。

世上有三种贵族:受惠于出身和身份的贵族;受惠于财富的贵族;受惠于精神的贵族。在每一种贵族周围,围绕着一大批妒火中烧的人,暗地里他们对贵族们所拥有的一切嫉恨不已。所有享有荣华富贵的人,他们都要远离对他们的一切眼红心热的人,并且尽可能与之少往来,以便双方之间留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如果这些都不奏效,那么在和嫉妒的人打交道时,要尽量保持从容自如,因为使嫉妒者嫉妒的缘由足以让他们的愤怒、偃旗息鼓,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妙计。相反,在这三类贵族之间,他们通常关系还不错,并没有互相嫉妒。这是因为他们各自的优势足以使相互之间保持平衡。

人们在将一个计划付诸行动之前,总是权衡再三,甚至在将所有情况都彻彻底底考虑过之后,人们还是得承认,人类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以致始终有一些无法考察或预料到的情况发生,并且这些情况一旦出现,我们的全盘计划就行不通了。这种想法在消极方面很有分量,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事务时,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不可搅动局势,“不要轻举动”。但是,一旦我们做出了决定,并着手采取行动,那么现在就让一切事情顺其自然,我们只能静候结果。我们不要一味翻来覆去地去回顾那些已成现实的事情,也不要为可能的风险而一再担惊受怕。

如果一个不幸事件已经发生了,因此无法改变,我们应该不要抱着这种想法:事情本来会有另外的结果;更不要幻想自己可以侥幸逃此一难。因为这种想法只会加深我们的痛苦,乃至难以忍受,如此一来我们只是在自作自受罢了。我就不再想这些事了。谁如果没法轻易宽宥自己,那么他就应该用宿命论的观点来跨过这个坎,相信所有已发生的事情,都是必然会发生的,因此是不可避免的。幸时,它虽然对宽宥和安慰我们有直接帮助;但是,如果我们通常因为自己或多或少的疏忽、遗忘,而给自己招来了罪责,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当时的不幸发生?对之进行一番反复的、痛苦的思考是一个多多益善的自我惩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对将来大有帮助。“谁没被责罚过,谁就没有长进”。

在晚上,即使点着蜡烛,我们的理解力也不能像眼睛在白天那样看得清楚,所以这时候不适合进行比较严肃的沉思,尤其不适合想那些令人不舒服的事情。相反,早晨就是很不错的时间,一般来说,它毫无例外地适合人们从事任何精神上的或者身体上的活动。因为早晨是一天的青年时期,所有东西都是快乐、新鲜、轻松的,我们感觉自己充满活力,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全部能力。每一天都是一个小小的生命,每一次苏醒、每一次晨起都是一个小小的新生,每一个崭新的早晨都是一个小小的青春,每一次赖床昏睡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

此外,那最无足挂齿的反感,不管它是针对人还是针对事,如果我们一味惦记着它,用强烈的色彩来大肆渲染它,那么这种情绪就会膨胀成一个怪兽,对此我们无计可施。对于所有不快的情绪,我们倒不如平实地、理智地去理解它们,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会容易去接受它。

妻子、孩子、马和狗,因为我们往往在失去某种东西之后,才懂得它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忠告来看待事情,那么,首先,我们就会因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直接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其次,我们会想方设法来预防损失和不幸,也就是,不要使我们的钱财遭受危险,不要惹恼我们的朋友,不要让妻子的忠诚受到蛊惑,照看孩子的身体健康,等等。毋宁说,当我们在计划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加考虑那些糟糕的情况,一方面,当计划无法实现,出现不利的后果时,我们有补救措施可以抵御;另一方面,当不利情况并未发生时,我们就感到莫大惊喜。

在你的所作所为中,要始终阅读、请教智者:如何才能让此生过得无忧无虑,免受对无用之物的永恒贪念、顾虑和期望所带来的折磨。

一个人从事某样活动,借此可以做出什么东西,或者至少学到某些道理,这对他的幸福而言是必不可缺少的。因为他可以按照自就此看来,当我们去做、去完成某样东西的时候,不管这个东西是一个篮子还是一本书,这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没有正经的事务,不做什么工作,对我们显然没什么好处。这点我们可我们努力劳作,与困难搏斗,才会感受到乐趣。一个人克服了困难,那他就感受到了生命的乐趣;这些困难可能是物质性的,比如做生意和打猎,也可以是精神性的,比如学习和研究。

那些天赋优异的人,他们的智力让他们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像所有其他人一样,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意志的事务)另一方面,他们要去完全客观地理解事物。所以,他们有两种生活:同时是观众和演员;而常人仅仅是演员而已。

在青年时代,我们幸福的目标会特别固定在一些图景之上,在我们的半辈子中,这些图景经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甚至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放下它们。它们实际上是戏弄我们的幽灵,因为当我们触碰它们时,它们顷刻间化为乌有。我们所得的经验,就是它们根本没有办法履行它们的许诺。

我们身体上的磨难、病患和紊乱,无法发生在哪个部位,它们都会影响到精神。

我们对他人的态度

有了先见之明,我们才能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有了容人之量,我们才会避免争讼吵闹。

谁要是不得不在人群里讨活路,谁就绝对不可抛弃任何一个人,只要这个人是被自然所设定和给予的,纵然这个人是最卑劣、最无耻、最可笑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要是不这样做,反倒就没道理了,就是要以生死搏斗来挑战别人了。因为一个人自己的真实个性,包括他的道德品质、认知能力、性格气质、外表容貌等,他是永远改变不了的。正因为如此,要想在人群中讨生活,我们必须让每个人保持并发挥他自己的已有个性,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我们唯一可以关心的是,根据这个人个性的风格和特质,对它加以利用。这是箴言“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真义。

别人一直以来会与我们做对,这一定是由于他们的本性所带来的必然的东西,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做。所以,对别人的行为发怒,就跟冲一块在我们走路时滚动着的石头发脾气一样,愚蠢之极。

要解决和睦相处时存在的问题,就要始终做一些适时调整,提倡一种共同的氛围,这只有实现最高水平的教化才能做到。一旦某个客观的东西,无论它是一个险情,或者是一个希望,又或者是一个信息、一处少有的景致,又或者是一部戏剧、一段曲子等其他东西,它同时对两个人产生相似的影响时,那么就会促使社交变得丰富有趣起来,在共同的愉悦气氛中,人们会活跃地分享,真心地参与。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保持共同情绪对一个社交非常有益。因为相同的东西会战胜所有个人的私利,营造出一个普遍和谐的氛围。

每个人自身是什么样,他就这样看待别人,因为他只能按照自身的理智来理解和把握别人。

罗瑟弗卡有一句话一语中的:“崇敬一个人的同时又喜爱他,是很难的事情。”因此,我们只有一个选择,要么获得别人的敬意,要么获得别人的喜爱。重多半是虚情假意的。由于别人的尊重和我们的价值相关,所以它能够带给我们内心更大的满足;但别人对我们的喜爱并不直接与我们的价值有联系。因为喜爱是主观的,而尊重却是客观的。

大部分人是活在主观之中的,因为归根结底,他们只会关注自身的东西。所以,他们对别人说的所有东西,都能够立刻想到自己;别人随口说的每一句话,哪怕只是和他们个人沾点边,就能把他们的全部注意力吸引过去,牢牢抓住他们的魂。所以,他们对那些涉及客观事情的谈话毫无理解能力。同样,有些道理一旦和他们的兴趣和虚荣互相冲突,这些道理在他们那里就变成了无理。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容易涣散,会轻易感觉受到伤害、冒犯。因此,当我们和这些人客观地讨论事情的时候,不管这些事情是什么,我们千万要谨而慎之,不要在谈话里面牵扯任何可能与我们眼前这位尊贵而敏感的人有关的事情,或许这些对他不利。因为他们只会把那些刺耳的话搁在心里。当他们遇到别人一些谈话中不乏远见卓识、可圈可点之处时,却置若罔闻,有眼无珠。但是同样,要奉承这些人,赢得他们的好感也并非难事。因为他们的判断不是就事论事、合情合理的,所以他们的见识不过是剽窃别人的意见,只代表他们的政党或阶级的偏见。所有原因不外乎他们的意志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认知,他们的可怜的智力只对意志俯首称臣,他们片刻也不能摆脱意志的控制。

根据事情的难易程度,在一段时期之后,真相最后大白于天下;而明眼人当初一眼就看穿事情的实质。但是,人们同时要耐心等待。

我们不会因为对朋友太高傲,或者对他有某些疏忽的地方,就会失去这个朋友;但对他太过友善、客气,倒是会使他变得傲慢,难以忍受,由此两人的友谊就出现裂缝了。

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对别人没有任何需求,并且让他们清楚这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时不时让别人觉得,他们对我们可有可无,不管他们是男是女,这样做才是可取的,才会巩固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我们的友谊。“谁不尊敬别人,谁就得到别人的尊敬。”意大利的这句谚语说得极妙。但是,如果一个人对我们确实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蔑视藏起来,好像那是一个犯罪之举。

大自然不会像蹩脚的诗人那样幼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是一个流氓,这是一个傻瓜。不要理睬他所说的话。”与之相反,大自然在这方面的作为犹如莎士比亚和歌德。在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中,每个人,哪怕他们是魔鬼,当他们站在那里说话时,所说的话入情入理。所以,谁要是期望,在这个世界上,可以看见长角的魔鬼和身挂铃铛的傻瓜,那谁就总会变成他们的猎物和玩物。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套玩戏剧的法子,给自己的脸戴上面具,这样他就看起来像他真正想做的那个样子。由于这副面具是根据这个人的个性量身定做的,那副面具戴在他脸上非常合适,就像长在他脸上一样,所以迷惑别人时万无一失。

“从小事上,我们就可以得知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有一个人,他和我们有联系,或者就在我们的圈子中。如果这个人表现得令我们不快,或者很气人,那么我们就要问我们自己:他是否对我们非常重要,以至于虽然这些行为一再地发生,但我们却对之一忍再忍(原谅和遗忘的意思是把昂贵的经验弃而不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无需赘言,因为赘言无益。因此,我们必须对他软言相劝,或者软言无劝,对此事放任自流。但是,我们也要晓得,他会变本加厉地找我们麻烦。相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干脆利落地与这位朋友绝交;要是这个人是个佣人,那就立刻把他(她)辞退了。因为尽管对方竭力向我们保证,他真心不再做这样的事,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同一情况再次发生,他依然不可避免地做出同样的事情,或者完全类似的事情来。一个人可以忘掉一切的一切,但是他绝不会忘掉他自己的本质。因为性格是非常难以改变的。人们所有的行为都会遵循一个内在的法则,这个法则使他在相同的处境之下,必然会采取相同的行动,丝毫没有改变。同样,和一个我们已经与之断交的朋友言归于好,这是种软弱之举。我们将为软弱付出代价,因为一旦机会再来,那个朋友会分毫不差地做出原先导致两人反目的事情来。当然,这回他做得更加厚颜无耻,因为他已经暗地里认定他对我们是必不可少的了。

理解规则是第一位的,落实规则才是第二位的。

伪装某一品性,并以此自鸣得意,其实就是在承认,自己并未拥有它。不管一个人吹嘘他自己有勇气、学问、精神、智慧,或者有幸得到美女、财富、地位等,我们只会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他所吹嘘的东西,正是他所欠缺的东西。

正如我们背负自己沉重的肉身时,我们对此毫无所觉,但在搬动别人的肉身时,却感受到了重量;同样,我们不会察觉自己的错误和陋习,却只会盯着别人的缺点。因为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面镜子,在镜子中,他可以对自己本身的各种鄙陋、缺点、习气和龌龊一览无余。不过,大多数人在这方面表现得像一条狗,对着镜子狂吠,因为它不知道,镜子中的狗本来就是它自己,反而以为那是另外一条狗。对别人吹毛求疵的人,其实是在改进自己。因此,暗中留意、尖锐指责别人的外在行为,对别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说三道四,有这些倾向和习惯的人,其实是借此来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因为他要么秉承正义,要么非常高傲、虚荣,以免自己去做他常常严厉斥责的事情。

正如市面上流通的是货币而非白银,同样,在这个世界上通行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情,而是外在的表演和装得尽可能自然的尊重和友善的表情。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妨自问:是否真有值得我们尊重和与之结交的人呢?不管对朋友的幸福和痛苦,抱有一种纯粹客观、完全无私的深深同情,是真正可靠的友谊的前提,这种同情将朋友视为一个真实的自我。方。在此期间,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其基石主要是隐秘的自私动因。不过,这些自私动因中掺杂着些许真实可靠的友谊,借此,在这个娑婆世间,人的动机就变得高尚起来,有理由将自己命名为别人的朋友,存活于世。

检验一个朋友的忠诚,除了我们可以从他那得到真心的帮助,必要时要他做出显著牺牲之外,最好的时机就是,我们向他告知我们刚好遭到一个不幸的时候。检验一个朋友的忠诚,我们可以借此得知:除了我们可以从他那得到真心的帮助,必要时要他做出显著牺牲之外,最好的时机就是,我们向他告知我们刚好遭到一个不幸的时候。然后,在他的脸上,要么表现出真实、衷心、纯粹的悲伤;要么镇定自如地去核实此事,或者闪过一种异样的神情。

朋友自称坦率真诚,其实敌人才会如此。因此,我们应该把敌人的谴责视为苦口良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

在和人交往中讨人喜欢,那么他就是乳臭未干的愣头青!毋宁说,对于数不胜数的大众而言,一个人展现才智,只会激起人们的仇恨和嫉妒。带着这种怨恨的人,找不出理由来抱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和别人交谈时,他发觉并感受到对方的强大的精神优势,那么,这个人就在无意识中形成这样的结论:别人同样也会觉察并感受到他的低劣和缺陷。因此,一个人展露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就是在拐弯抹角地指责别人的无能和迟钝。所以,“使自己受人欢迎的唯一法门,就是给自己披上最弱智的动物的外皮。”

人所引以为傲的优势,不是别的,而是精神优势,正是由于精神,人才可以傲视群兽。因此,如果把自己这方面的优势明明白白摆出来,特别是当着别人的面这样做,那么,在庸人眼里,这个人实在是太胆大包天了。结果,庸人觉得务必教训那些来犯者。通常,他不会和智者比拼智力,而是专挑意志可以派上用场的时机,因为我们在意志方面人人一样。

相反,弱智的人才会受人欢迎。因为,使一个人的身体感到温暖的东西,正如使一个人的精神感到惬意的优越性。因此,每个人本能地会靠近那拙劣的东西,只有这东西才能使他感到高人一等;正如他本能地靠近火炉和阳光一样。

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朋友和同事的作用不可小觑。不过,强大的能力使人骄傲,他也不习惯去奉承才能平平的人,因此他应该隐藏自己的才能,甚至不要承认它。

我们之所以会相信别人,绝大多数是因为我们懒惰、自私和爱慕虚荣。懒惰,当我们为了不自己去研究、去守护、去实干,就宁愿去相信别人。自私,当我们承受不了自己的事情的压力,就诱使我们把某些事情泄露给别人。虚荣,是因为我们所泄露的事是我们沾沾自喜的事情。

礼貌是我们保持沉默的不成文协议。对于彼此在道德上和智力上的缺陷,我们要互相漠视,不要添油加醋。这样,缺陷就不会露出马脚了,于是,双方的颜面就得以维护。讲礼貌,就是放聪明;不讲礼貌,就是犯糊涂。咆哮别人是一种没必要地四处树敌之举,就像人们点火自烧家宅。

我们倒不如时时这样想:礼尚往来无非是会笑的面具而已。于是,当这些礼节一下子挪了位,或者偶尔被摘下来,我们也不必大呼上当。但是,当一个人极为野蛮无理时,那么,他就等于扒光所有的衣服,赤身裸体地站在别人面前。当然,就像大多数人在这种处境下一样,他看起来甚为糟糕。

在作为与不作为方面,我们绝不可以别人为模板。因为,无论是每个人所处的地位、处境,还是所拥有的关系,这些都不可相提并论;并且,由于性格和行为的差异,每个人的风格也大不相同。因此,“如果两个人做同一件事,那么他们所做的就并非同一件事了”。我们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因此,在实际生活中,独立主张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会和我们自身难以相契。

我们不要斥责任何人的意见。我们还要注意,在和别人交谈时,要克制去纠正别人的冲动,尽管我们这样做出于好心。因为想要伤害别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别人,即使没有阻挠,那也是很困难的。

如果我们想要为自己的判断找到信众,那么我们就要冷静而不带激情口吻地表达出来。因为所有的激动源于意志,因此,人们会认为那激情的论断是意志使然,而非本质上客观的认识。由于在人类身上,意志是根本性的,认识却仅仅是次要而多余的,所以人们更相信,是受刺激的意志产生判断,而不会认为,意志的刺激纯粹是因为判断所致。

假使我们猜疑一个人在撒谎,那么我们要佯装相信他所说的话,然后他就会更胆大妄为,编更多的谎话,最终会露出马脚来。接着,我们也会发现,如果他想隐瞒一个事实的真相,但他总有说漏嘴的时候,此时,我们对那刚刚冒出来的真相装作不相信。结果,为了反驳我们的怀疑,他就会以全部的真相做后卫来接战。

对于我们的全部私人事情,我们都要将之视为秘密,哪怕是我们的老相识,凡是并非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我们也不能让他们知道一丁点儿。因为时过境迁,纵使他们只是知晓我们最无可指摘的事情,那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你的敌人不应知道的事情,也不可说给你的朋友听。”

为我们的上当受骗埋单,这钱花得最划算因为我们借此直接买进了聪明。

我们对世事和命运的态度

不管人的命运以何种方式呈现,人生的要素都始终如一。我们的人生经历,犹如万花筒中的图画,我们每每把这个万花筒转一次,就可以看见不同的图画,实际上,在我们眼前的终是同一个万花筒。

一个古人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地道的话:有三种御世之力机智、实力和命运。我认为,运气可能是最重要的力量了。

我们的人生绝非我们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两个因素的产物,它们就是外部的一连串事件和我们的一系列抉择。它们既互相搏斗,又彼此纠正。我们所唯一知道的,只不过是当下要做的决定和发生的事情。大体而言,意外事件和我们的基本目标两相背离。它们如同两种方向不同的牵引力,从中产生的对角线就成为我们的人生历程。

人生如棋,我们通盘考虑,但是处处受制于下棋的对手;在人生这个大棋盘上,这个对手始终是命运,棋势的走向,完全取决于他的喜好。我们被迫对自己的策略进行调整,在下子时又有重大变动,以至于原先的计划几乎看不见多少痕迹了。

我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愚蠢;相反,我们也比我们所认为的还要明智。只有在饱经世事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这个事实。

当我们的人生步入重大的进程,向前迈出主要步伐时,我们并非凭借对对错的清楚认识,而是根据一个内在的冲动。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本能,它来自我们的本质中最深层的根基。

对于每个人而言,冲动就是葛拉西安所说的“本能的强大的自我保护”,一旦没了它,人就如墙头草,随风倒,没了根基。根据抽象的基本原则来行事,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在历经磨炼之后方可做到,甚至也不是一下子就有所成功。与之相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原则既确定又具体,它们流淌在人的每一滴血液之中,因为它们是一个人全部思考、感觉和意愿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抽象地看到这些具体原则,而是在回眸毕生的经历时,我们才觉察到,我们始终在这些原则之后亦步亦趋。而它们像不可见的绳子一样在牵引着我们,把我们引向幸或不幸。

对任何现前发生的种种事情,都要立即想到它们的反面。所以,我们要在幸福中想到不幸,在友情中想到敌情,在晴天时想到阴天,在爱情中想到仇恨,在信任中想到背叛与懊悔,反之亦然。总之,我们要时刻谨记:物极必反。

有很多病,我们之所以从中完全恢复过来,就是因为我们任其自然,此后它们就自动消失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但是,假如我们现在就想立刻好起来,那么我们只能预支时间了。病魔是会被赶跑的,然而,我们也将为此付出利息:身体的羸弱,在往后的日子中,使后遗症周期性地发作。或者,人们需要一笔钱去长途旅行。在一两年之内,凭借他们的收入,他们完全可以凑够这笔钱。但是人们不想等待,于是,这笔钱只能去借,或者从本金中提取,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预支时间了。这就是时间的高利贷,它的牺牲者,就是所有那些不甘心等待的人。要想把早已预定的到期时间提前,所要承担的是最昂贵的代价。所以,我们要谨防欠下时间的利息。

普通人在思考和评估事情可能存在的风险时,一味地去询问和掂量,什么事情已经发生了;与此相反,聪明人会考虑,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诚然,这两种人的问法不同是很自然的:因为深究可能发生的事情,需要智力;而考虑业已发生的事情,只需要感性。

为了将一个不幸发生的可能性拒之门外,我们不要害怕耗费人力和时间,忍受不适和贫乏,缩小生活空间,花费钱财。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支出越多,不幸发生的概率就越小、越遥远、越不可能。定期缴纳保险金,就是一个最为明了的例子。

没有任何意外,值得我们去为之欢呼雀跃,或者恸哭悲号。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一度经历过某件事情,刚开始我们为之哀叹不已,可后来那些事情却被证明是上等的好事。我们也一度为某事欢欣鼓舞,但它后来反而成为我们受苦受难的来源。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都可以目睹到,人们一辈子跌打滚爬,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了自己不被那多灾多难、困苦不堪的生活所抛弃。于是,我们就要少欲知足,学会顺天从命,接受所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和状况,时时刻刻警惕不幸的来临,以便避让它们,或者把它们承担起来。

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我们的小灾小难,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使我们保持身心得到锻炼的事情;这样,我们即使身在幸福中,也不至于完全丧失承受大灾大难的能力。

不是那些凶猛的人,而是那些狡诈的人,让我们感到既可怕,又危险。

一个久经世事的人,做事绝不会有丝毫犹豫,但也绝不会轻举妄动。

能够对我们的幸福有根本作用的素质,是仅次于聪明的勇气。诚然,我们自身既没有聪明,也没有勇气,而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前者,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后者。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决心和锻炼,来弥补我们现有这两种素质的缺陷。在这个世界,“用灌铁的骰子玩游戏”,我们要有钢铁一样的性格,以铠甲抵挡命运的打击,以战斧对付别人的进攻。因为人活一辈子,整个就是一场战斗,我们每前行一步,势必少不了一番厮杀。伏尔泰说得好:“生而为人,我们只能仗剑前行,哪怕是死,也要手握武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69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9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9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9评论 3 4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3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1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9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41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