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客户找我咨询,当我建议他们把产品提价的时候,他们几乎都会提出质疑。
低价我都卖不出去?提价了怎么可能卖出去?
“薄利多销”这四个字几乎刻在了老板们的骨子里,让他们提价,他们不自然地就生出了对抗情绪。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战场上讲究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不会灵活应变的人没办法在商场上存活下去。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提到范蠡经商“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
有人就以为,“薄利多销”就是其发财的秘诀。
但范蠡还说过:“盐米生意,其利一倍;金银绸缎,其利十倍;珍珠宝玉,其利百倍”。
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客户群体,利润是有巨大差别的。
我们很多老板,本身并不具备强大的成本管理能力,也不具备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售后网络,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去卷价格?
小老板,就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特长,集中精力,服务好小部分人群,就足够了!
那么,如何精准筛选出自己的目标客户就极其重要。
理论很枯燥,我们还是讲个故事吧!
范蠡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辛苦经营,富甲一方,声名远播。
一天,商人赵阳慕名来访,请求范蠡出资收购两块宝玉。
赵阳在宋国和梁国分别购入了玄黎和结绿两块国宝级美玉,共花费600金。但这600金几乎是赵阳的全部身家。
赵阳原本想高价卖给那些贵族王孙,但不料拜访了很多王孙公子、达官贵人,竟无一人愿意出价购买。
没了流动资金,生意没法持续,这两块美玉此时就是两块沉重的石头,压得赵阳喘不过气来。想来想去,只能来求范蠡收下,换取流动资金。
范蠡略微沉吟,对赵阳说出了一个方案:
先付赵阳300金为定金,让赵阳作为流转资金,先行做生意。约定半年为期,范蠡帮赵阳出售这两块宝玉,如果顺利卖出,付给赵阳400金余款,赵阳可获利100金。如果到期没能出手,宝玉归还赵阳,而赵阳归还范蠡300金外加半年的利息。
赵阳喜出望外,马上同意了范蠡的方案。
范蠡收下宝玉,没有急着找买家,而是派人四处散布消息,说天下有四大宝玉:周有砥厄,楚有和氏璧,宋有结绿,梁有玄黎。
接着范蠡去拜见周天子,看了宝玉砥厄;又去了楚国,看了和氏璧。
看完之后,派人放出消息,说天下四宝,鸱夷子皮已得其二。
这搞得周天子和楚王很紧张,连忙声明,说镇国之宝是不能卖的。
消息很快传到宋国和梁国国君那里,两位国君均觉得国宝流落在外,是奇耻大辱,于是委派使者找到范蠡,要求赎回国宝。
于是,两块宝玉都顺利出手,范蠡得3000金,按照约定,付给赵阳400金。
范蠡的儿子也啧啧称奇,请教这桩生意的奥妙之处。
范蠡答:“做大生意,仅仅寻找有实力的买家是不够的,要找到最有意愿购买的买主。”
我们来复盘下范蠡这番骚操作背后的商业逻辑。
1、风险控制:
危机背后有商机,商机背后也有危机。风险管控是老板的必修课,范蠡在发财机会上门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头脑发热。通过一个商业模式设计,为自己稳赚不赔。
先支付300金作为定金,让赵阳有了周转资金,解决了赵阳的燃眉之急,为生意的促成打下坚守的基础。
但是这300金是有条件的,如果商品卖出,这钱就是支付的定金;如果货品没卖出,这钱就是给赵阳的贷款,赵阳需要归还并且支付贷款利息。
如果赵阳还不了怎么办?这不,有两块美玉做抵押嘛。
这个商业模式设计,堪称完美。
2、精准客户定位:
高价商品,寻找实力卖主,这个是常规思维。
但仅仅这个不够,范蠡把目光瞄准了更高端的客户——国君。
3、商品定位,制造商品的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范蠡把商品定位为“四大国宝”,把手里的美玉拔高到与周王朝砥厄、闻名天下的和氏璧相同的高度,不光是制造了稀缺性,而且是唯一性。
同时利用周王朝和和氏璧的知名度,形成了热点话题传播。
我们现在做流量的,真该好好学一学这个方法。
4、给客户一个充分且必要的购买理由:
范蠡通过拜访周天子和楚国的行动,又通过周天子和楚王拒绝出售国宝的行为,向宋国和梁国国君传递了消息,国宝是国之颜面,怎么能流落民间?
这样的造势之下,宋君和梁君就不得不花钱买回国宝,而且是主动派人来购买。
做过销售的都知道,上客户门销售和客户上门求购,两者之间的差别何其之大。
范蠡的这一整套商业操作,环环相扣,精妙绝伦,堪称是成交高端客户的经典案例。
现在生意难做,本质上还是我们很多老板都陷入了同质化竞争。
没形成差异化,没有提炼出产品与服务的稀缺性,没找准客户群、也没给到客户购买的充分理由。
这样的生意,怎么能不难做呢?
范蠡这段故事,对你有没有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