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就是上帝”作为一句服务用语,说的是对待客户要像对待上帝一样,恭敬地为之服务。在国内,“客户就是上帝”似乎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口号,但在这句貌似舶来品的短语中,“上帝”一词其实并没有特别对应的翻译。通常西方并不会用上帝(god)这个词来表示对客户的尊重,往往代之以客户优先(customer first),客户总是对的(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或者客户就是国王(The Customer is King)等。近年来,随着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泛滥,这个口号已经用的比较少了,改了个说法,叫做要具有客户思维。
客户思维,就是要站在客户(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懂得换位思考,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以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重要渴望为工作的出发点,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工作。
本质上讲,企业的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需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客户不买账,企业就不会有收入,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客户思维的说法开始大行其道,现已被列为员工的基本素质,出现在很多的招聘启事中。
平时工作中,客户思维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例如:汽配产品的配送及时性是要求非常高的,很多情况下,车拆开了,发现刹车片、皮带等配件需要更换,如果当地缺货就需要紧急配送。对于超时的订单,若仓库花点力气把客户需要的货及时发出,解决客户的问题,就会提升其服务体验,提高客户的依赖性和粘性。毕竟,现在汽配市场竞争激烈,客户的可选择性很强。
再如,汽配产品发货时大多为拼箱,即不同的SKU混装在一箱中。若装箱过程中图省事,把相同的产品放在不同的箱中,客户收货清点时势必增加难度,花费更多的时间。
同理,客户思维不仅体现在对仓库外部客户服务上,也体现在内部。作为操作型岗位,正常来说应该是环环相扣,上一环节的工作尽量给下一个环节带来便利。员工要把工作中的同事当作客户,把自己也当作客户,做任何事之前先思考对客户来说,是否是可以做的,可以理解的。而不是死道友莫死贫道,仅仅方便自己、少干点活。例如:负责分拣的员工把商品胡乱地扔到箱子里,装箱的员工就需要再按SKU分开复核,增大工作量;货物乱放堵塞过道,其他岗位的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卸车的员工不仔细,把型号相近的商品混码在一起,日后清点、发货时,可能需要再重新搬动一遍,等等。
工作中只考虑自己,不具有客户思维,尽管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不能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很多工作就纯属无用功。用这种思路进行管理,从单个部门来看可能是优秀的,但从整个公司的绩效来说是无效的。所以,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不要把问题流向下一环节。
当然,具备客户思维也不能无下限,要考虑现行的成本、可行性。完全不讲成本地满足客户无理需求,就过犹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