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受朋友推荐看了电视剧《天道》,对其中所阐释的佛道哲学印象深刻,基于对作者豆豆的好奇顺藤摸瓜又购入这本《天幕红尘》,初读,词句浅易,叙述平谈本以为只是一本只是讲故事的文字堆砌,耐着性子读了十几页渐见真章。
一位受人点拨将“见路不走”四字奉为至理名言的投机商人,因无法预判苏联解体的政治大势而一败涂地,以死避世。商人妻子将商人之死牵怒于将“见路不走”四字赠与商人的怪客---叶子农,主角登场。
叶子农父母均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叶子农自幼对父母信仰产生好奇,于是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何物,渐有所悟。其中适用地社会实践中的,就是将“实事求是”四字具体化,提出“见路不走”的社会方法论。他是这样解释见路不走:见路不走,不是推翻所有经验教条,而是不唯经验教条,从客观实际审视达成目的的条件可能性,找到在条件可能性的基础上适用因果逻辑的方法,从而达成目的。根据该理论,条件可能性,因果逻辑正确,成功是必然的,不足为奇;相反,一味强调经验,成功案例,适用到不到的人,不同条件,失败也是必然的。见路不走,不是反对经验,如果经验是符合条件可能性的,经验完成可拿来用之;不是反对事物定律,反而将尊重定律,服从定律,服从因果;不是反对创新,而是否定“一切创新都是先进的”,是否“进步”,还要看是否符合条件,是否符合逻辑。所谓“见路不走”的创新式思维,只是在探索一条更符合已见事实条件,更符合社会因果律的路子。当然,认识“条件”和“逻辑”的能力,取决于人的觉悟。信上帝的称之为“开天眼”,佛法讲“得道”,民间俗称“明白人”。
叶子农正是这样一位别人视为之痞子,自己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明白人”,书上讲到他的几件事可见一斑:
1、 国内计划经济时代,叶利用开修理厂以票抵款获取计划经济物资,转入以市场经济价格售出。利用价格双轨制获取资金,从此独身隐居德国柏林,为目睹见证柏林墙倒塌。
2、 为道义担当,利用中匈免签协议策划劳务输出,实为办理移民合法跳板,获取资金为知遇商人还债。
3、 国际媒体大亨意图出题,意图难倒叶:1、“所有绝对的,都是相对的”?2、“唯有变,是不变的”?叶反问:你这个“唯有变是不变的”,还变吗?大亨语塞服输。
4、 叶子农因遭人妒能,反被策划为“世界民主联盟组织部长”,遭中国政府传讯,爱国派围攻,后叶不得不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谓民主,不是数人头。数人头的民主,不一定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美国如果悟不到这些,执著于为“民主“的”民主“,离跨台不远了,要”民主“还是要”利益“,中国有自己的选择。如果美国以自己的国情、自己的条件适恰的民主而向发展中国家强制输出民主,实际是逆民主。因此又遭海外民主派攻击。
5、 五颜六然的豆子散落一片,按同色拼文字或字母,可以无穷多个。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观点拼出自己想要的那个文字或字母,这就是立场。而觉者,要从场中“出离“,才能实事求是。
6、 手擀面好吃还是机器面好吃?叶认为,如果机器可能模拟到手擀面一样的工序,哪个好吃,难有分别。面馆,其市场需求不是大菜,不是高档大餐,否则会将大多数民众拒之门外。低价质优一碗面,才能取得规模效益。进而为祖传的“老九面馆“,策划无损复制传统面馆,形成集中半成品生产,精确化操作、”无厨师“式的连锁经营模式。
7、 叶子农部分语录:
每个人都能从“俗话说”里找到依据,那“俗话说”也就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需要哪个俗话说,从这个俗话说里获得心理支持。
人类不是因为聪明而有别于其他生命的,是因为傻,人类傻到除了食物还要讲尊严、人格,还可以为这些不惜生命,这在其他生命看来是够傻的。
创新并不是执着于新旧,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创造更符合实际的方法。市场条件在变,必然要求决策和管理相适应,而不断催生的方法普遍具有“新”的特征,人们就习惯了用“创新”这个词来表达。这是一个方便的表达,其本质是“更适应条件”和“更符合要求”的意思。
……
全书以叶子农的观点,传递给读者一个理念,事实求是,不唯经验,不唯口号,警惕极端主义。独立思考。这是全书的亮点,从头至尾一直饱含求真务实的思想。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书中人物为人处世均表现得专业得体,尤其是叶子农,正如书末,一个“普通女人“所说:他们都说你挺赖的,我也觉得你不是乖孩子,那要表扬你什么呢?就两条:一是有底线,二是包容女人。”
以上,加以故事本身曲折延转,作者叙述流畅通达,足以算得上一本可读之书。但不得不说是本书存在一些硬伤,甚至是可能使整个小说立意颠覆的问题:
一是,全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叶子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大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变解,作者试图使之玄乎,又试图做出低姿态接地气,对但凡读过马哲的读者来讲是并不深奥的道理和思考,这个贯穿全线的“见路不走“可能不具备对读者思想冲击力,文中将该思想过度玄化,没有提出足够的驳斥和深入,其他人物有迎合之感。
二是,全书两位女角均是仅凭一面之缘开始对叶子农倾爱,过渡牵强。
三是,对比作家豆豆的前两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可以说完全一致,读叶子农,脑子里出来的都是那个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略显套路无新意。但话又说回来,即便是作家、名人,其阅历,学识总是有限,能从一本书获得那么一点新感一点收获,就不枉一读,更何况人能达到垒字成书的阶段,已相当了不起了。
2017.2.14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