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 星期三 - 雨 🌧
「日更」Day 39 - Reading Log: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Atomic Habits - Part One (Atomic Habits: Tiny Changes, Remarkable Results 章节一 · 第一部分)
🍞面包屑
情人节期间 Goodreads 发起了一个围绕「浪漫爱情」的主题阅读活动,向读者推荐了100本相关优秀作品。点开详情页,一眼瞥见了之前塔主在「替你读书」栏目中介绍过的小说 The Rosie Project。那时我的英文水平还没达标,考考雅思阅读没问题,真要说以阅读原版书为消遣,还差了不少火候。如今再见,音频中提到的那些好玩的段子被一个个重新唤醒。虽说早已被剧透,可隔了若干年,故事脉络也就记了个大概,再加上 Goodreads 的强力推荐,忍不住赶紧下载了原书来读。
哈哈,少有的一本,读了开头第一句便让人立马爱上的小说:“I may have found a solution to the Wife Problem.”🤓 耿直理工男的书呆气迎面扑来,笑了半晌没止住,一口气读完10%才关了Kindle睡觉。读完以后打算写篇随笔,题目就叫:「和呆萌理工男谈恋爱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归正题,今日总结输出 Atomic Habits 的第一章:小改变,大不同:习惯养成中的「复利效应」。(原章节标题为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Atomic Habits,此处根据个人阅读心得做了意译。)
📚正文分割线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以下两个公式:
⬇️ 若是每天退步1%,一年之后:0.99^365 = 00.03 (结果趋近于零)
⬆️ 若是每天进步1%,一年之后:1.01^365 = 37.78 (所得是起点的将近38倍)
1%的改变,一开始毫不起眼,甚至根本无关紧要。可正是这不起眼的1%,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终造成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金融学中有个术语,专门用来描述这一现象:「复利效应」。借用民间的话语,那便是「利滚利」。金钱如此、投资如此,培养好习惯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陷于陋习最终带来的巨大伤害,亦是如此。所以,千万别小看了这“一开始无关紧要”的1%。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英国国家职业自行车队的例子。作为一只表现平平无奇的队伍,自1908年起,他们仅在奥运会赛场上夺得过一枚金牌。而在每年的环法自行车赛(世界三大自行车环赛之一,只有一流的专业赛车队才能收到参赛邀请)中,他们更是从无胜绩可言。由于队员们的历史战绩实在过于糟糕,有一家欧洲知名的自行车🚲生产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甚至拒绝将名下的任何产品提供给英国车队。
2003年,Dave Brailsford 入会,指导日常训练。属于英国单车协会的辉煌时代,由此开启。
与别的教练不同,Brailsford 专爱从小处下手,寻找提升空间。他说:“如果将影响骑行的各项元素一一拆解开来,每处实现1%的提升,那么,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所带来的优势与进步将会是非常巨大的。”
参照国际一流自行车队的标准,Brailsford 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了无数改良。重新设计坐垫让它们变得更为舒适,用酒精擦洗轮胎使骑行变得更平稳,要求骑手穿上电加热短裤来保持理想的肌肉温度,使用生物传感器来监测运动员穿戴不同服饰骑行时的表现...... 在风洞中测试过不同类型的材料后,车队采用更为轻便且空气阻力较小的室内竞技装备,替代了原先所用的户外运动套装。
此外,Brailsford 对细节的探索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他们会留心观察哪种按摩霜的使用效果最佳,能帮助肌肉迅速恢复;专门聘请一位外科医生,教授日常洗手的最佳方式以降低队员患感冒的概率;为运动员专门选购适合他们使用习惯的枕头与床垫,提升睡眠质量;将自行车道的内侧涂成白色,让可能影响日常训练的污渍无处遁形......
5年后,在08年的北京奥运会赛场上,英国自行车队一战成名。他们一举拿下了公路和场地自行车比赛项目中六成的金牌。而到了12年的伦敦赛场上,他们更是奇迹般地打破了9项奥运会纪录和7项世界纪录。同年夏季,Bradley Wiggins 成为史上第一位夺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英国选手。其后5年,英国选手先后四次在环法赛中夺冠。
据统计,在2007至2017这十年间,英国赛车手们共赢得178项世界冠军、66枚奥运会/残奥会金牌🏅、五次在环法自行车赛中夺冠,成为自行车赛车史上最为杰出的队伍。正是无数个微小1%的叠加,最终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道理大家都懂,可,为什么就是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幅图,形象说明了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地认为,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呈线性的。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自己的不断付出,成功理应立马接踵而来。然而事实却是,收获与付出之间,存在巨大的迟滞性。一件事的成功,往往是历经数月乃至数年不懈努力的结果。
换言之,在行动初期,别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十分耕耘也不一定能带来一分收获。前期投入在短期内不仅没能带来任何实质性回报,反而容易导致无尽的失望与挫败感——作者将这一时期形象地称为「失望之谷」(见下图 Valley of Disappointment)。
然而,就像竹子在生命的头五年深埋地下,悄无声息发展粗壮的根系。等到了破土之日,它能在六周内一口气长到将近30m高。我们最初的努力并不会白费,它们被静静储存、等待越过临界点(critical threshold)之后的快速爆发。可惜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刚进「失望之谷」就轻易选择了放弃。他们的理由通常也很简单:我坚持每天跑步一个月了,可为啥感觉一点没瘦呢?看来跑步🏃也没什么用嘛,算了不减肥了。(你觉得自己数年来吃吃吃养出的肥肉,跑上30天的步就能减掉了?)
The San Antonio Spurs,NBA史上最成功的球队之一,在他们休息室的墙上贴了社会改革者 Jacob Riis 的名言:“当一切看起来毫无进展的时候,我会来到一位凿石工跟前,看他一锤锤敲打着面前的石头。有时几十上百锤下去了,石头上却连一道裂缝也没有。然而就在那第101下,巨石轰然碎成了两半。这当然不是那第101锤的功劳,而是之前所有努力附加而成的结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好习惯的养成如同种一棵树,最初的种子微小而脆弱,只有在形成茁壮的根系之后,才能有机会慢慢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要根除一个年深日久的恶习,则如同连根拔起一棵枝繁叶茂的橡树。耐心与毅力,缺一不可。
行文至此感觉自己有点像在写鸡汤文😂......不过嘛,就如将士出征之前主帅总会想尽办法鼓舞士气,情感上的唤起与打动对于后续行为的激励作用亦是不可否认的。煽情完毕,作者开始进入正题,破除习惯养成中「以具体目标为导向」的三个「迷思」,即:以具体目标为导向的习惯养成策略为什么通常会失败?
具体分析,我们明天接着聊。
参考书目:James Clear. “Atomic Habits: Tiny Changes, Remarka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