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小是乖乖女,视父母之命为圣旨,父母要求成绩好,她就拼了命学习,以获得称赞,也似乎只有那个时候,她才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受到了自尊与关爱。
她的父母如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苦难与饥饿,又赶上了所谓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便从小教育她,只有学习好才是唯一出路。于是乎,从五岁到二十五岁,寒窗苦读二十载,她终于捱到名校研究生毕业,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也让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赚足了面子,挺直了腰板。
也如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父母一样,他们生活在三线小城里,端着铁饭碗,吃着国家饭,生活安稳无忧,如同正弦函数一样,简单而有规律,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下来,也难免形成中庸与并不活络的家庭氛围。
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她,也多多少少给人文静内向的印象。衣服从不穿过于夸张的,穿了吊带衫外面必定要罩一件外套,说话也一本正经又乖乖的,言语间从不过分夸张也不过分偏激,为人处事也一向奉行中庸之道,是朋友口中的老好人,就连毕业后的工作,也选择了父母眼中最适合女孩子的高校老师这个行业。偶尔,她也羡慕同班同学,那么热情似火,那么活泼无虑,那么敢于表达自己而无所顾忌,那么坚持自我而毫不在意他人干预。而她,却总是为了课堂上没勇气举手而懊恼不已,为了面试抽签让着别人而悔不迭已,更为了在聚会中总是没有存在感而暗自神伤。
一开始,她总是责怪自己不够优秀,认为自己理应像那些社交达人一样八面玲珑,正如她习惯于优秀的学习成绩一样。在经历反复实践与内心的挣扎后,她终于明白,所谓天性不可推脱,二十多年的言语行为习惯不是说变就变的,于是,她开始原谅自己,开始与那个在人群中沉默的自己握手言和,不再逼迫自己参加各种聚会,而是找到一个舒服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然而这样的静好时光并没有多久,她就面临新的问题。由于在亲密关系中不知所措,她始终未能谈一段成功的恋爱。读书的时候也不乏男生追求,却由于种种原因,初恋一直留到了工作以后。参加工作后,有人介绍了一个男生,她深知自己的机会越来越稀缺,便急匆匆踏入了恋爱的漩涡。这段关系中,她的姿态并不高,或许就如她一贯的老好人作风一样,过于善解人意,对方偏又是个小家子气的凤凰男,无形中她就成了迁就的那一方。交往两个月的时候,两人因琐事而争执,有一瞬间她意识到对方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就动了分手的念头,跟家里人说,父母劝她再处一阵子,毕竟年纪也到了被戏谑为中年人的年纪。挣扎几番,决定再给对方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再相处一阵。半年后,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理由也越来越无趣,为了晚饭吃烧烤还是炒饭而争执,为了聊天谁主动找谁而争执,为了假期结束前她要不要提前回去找他而争执,诸如此类,核心却总是围绕着控制权。他认为女生该以他为重,她认为男生该迁就她。
男生想出国读书,便也要她考雅思,美其名曰一起出国,比翼双飞。男生找工作,每天的日常是汇报自己又投了什么简历,收到了什么测评,她也与他交流自己每天的工作,琐碎又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也与他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他总是听听,稍作评价又转而絮絮叨叨自己的今日成果,这让她并未感觉到真正的关心与在意。这日在喝冷饮,男生不小心滴在她衣服上,男生第一反应竟是先擦自己的手,而不是她的衣服,这让她深感不快,便暗暗认定他心里没她,跟她在一起不过因为没找到更好的。
她问他,是否真正在意自己,他说,不在意你我又怎会搭一小时的地铁来找你。
于是她困惑了。
与好友聊,好友劝她分手,说他只是爱自己而已。
与父母聊,父母说结婚哪有这样那样的浪漫与心意,只要男生是个过日子的人,能许你一世安稳的婚姻便是良人。
于是她更困惑了。
不知谁的想法更接近事实真相,谁的意见更能让她日后不悔。她感到孤立无援,她开始意识到,从今往后,她得靠自己了,没有谁可以再为她做选择,也没有谁可以再替她担保未来。
这天在工作中,她遇到了一点小困难,便请求同办公室的姐姐帮忙,对方却回称自己在忙,她便又一下陷入难过的情绪里。想来平日里,她作为新人,对同事姐姐尽量有求必应,但这点举手之劳对方却不肯出手相助,她便瞬间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平日的做法是否显得太没个性,是否真的不会表达真实想法,才让身边的人总是忽视她的需求。
她也深知自己的内心脆弱如玻璃,对待周围人的负面反应往往过于消极放大,但这一瞬间,她就是绷不住了,觉得自己在成人的世界里孤立无援,有一秒她多么想抵达彼得潘的世界里,那里有永恒的快乐与无虑……
回到现实中,朋友圈里各路鸡汤说,女人应该从经济到精神都要独立,让自己变强大才是应对这残酷世界的唯一法则,她不知是否该信,也不知那些活的潇洒又漂亮的女性是如何做到那么自信,然而同时在心中却默默生出一股力量,莫名坚信自己有朝一日也终会成为想成为的人。
在二十多岁的年纪里找到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这样一个标签为乖的女生。让我们祝福她吧,希望她在流过眼泪后,在经历海浪与鲜花后,会回头大方拥抱眼前这个怯懦又生涩的社会新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