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线城市的一位朋友正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他年收入刚过百万,考虑是否要送孩子上国际学校。这位朋友在冷门行业工作,但该行业具有很高的抗周期性,只要公司不作妖,他就可以保证稳定的收入。
这位朋友40岁之前就成为了重点培养的高管候选人。
也许是职场得意,朋友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受教育程度,他迫切地希望把他家的两个孩子都送去贵族/国际学校就读,说这样才能让孩子能过得更轻松,享受体制外孩子的气质,从内到外展现自信。
然而,在朋友的一番风险评估后,他们的家庭状况让人陷入了疑惑。
他们靠自己买房,如今还背着百来万的银行贷款。如果行业发生变化,朋友的收入一旦中断,将难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
在寻找学校、规划孩子转学和插班的同时,朋友内心充满恐惧,不得不延长规划期,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最近,我读到了一本名为《金钱心理学: 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的书,书中对类似的议题进行了犀利的分析。作者摩根·豪泽尔是一位知名基金公司合伙人和《华尔街日报》著名专栏作家,他没有告诉读者如何理财,而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了人到中年时,应该具备怎样的财富心态。
在这本金融读物中,我看到了中产家庭在子女教育价值观上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01.普通家庭,先完成原始积累
摩根是美国金融行业的老手,他自己是一家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同时还在《华尔街日报》开有专栏。
与那些嗜财如命的同行不同,摩根从年轻时开始,就跟妻子达成了统一,过极简生活,并一直践行着看起来毫无特色的投资方式:
从20岁开始炒股,但主要持有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根本不在意是否跑赢大盘;
另外,将尽可能多的钱存入退休账户,并为子女的大学储蓄计划做准备。
目前,他们家所有金融净资产就是一套房子、一个支票账户和一些涨幅不高的指数基金。
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摩根一家也算是中产以上水平。最重要的是,他跟妻子都实现了时间自由,子女教育也不用愁。
“每天早上醒来时都能确定,我们一家子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任何事情。我们做的每一个财务决定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他半辈子最大的观察和实践就是——普通家庭,要先不遗余力的完成原始积累。
原因有两点:原始积累不只是对抗风险的唯一武器,还能为实现复利,争取更多留白空间。
02.攀比,阻碍财富自由的灾难
回到朋友的例子,她之所以迟迟未做决定,还是因为“抵抗风险”的实力不够。
因为家庭没有足够存款,仅靠工资收入维持开销,导致她不可能像摩根那样,每天早上醒来,可以自由选择生活。
还因为,她没有控制欲望,对“美好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向往。
当我问朋友,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想转轨时,她这才透露,原来公司高管们的孩子都在私立就读,她因此而心生羡慕。
这一"心生羡慕"让她忽略了很多事:
孩子在现在学校表现挺好,五年级奥数是可以参加比赛的水平;
语文成绩虽不咋样,但喜欢看书,尤其是四大名著等一些经典巨著。
转轨体制外,还真未必就能完全发挥孩子的兴趣特长。
回过头来看,她给孩子规划的转轨之路,实则是攀比心态在作祟。
“攀比没有天花板,就好像你想在拉斯维加斯赌赢,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刚进来的那一刻,转身离开。”
当你太希望某件事成真的时候,你的预测可能从一开始就完全脱离了现实,而风险就在你看不见的“盲区”里,伺机而动。
鸡娃可能存在的最大风险,不是娃最后没有被鸡出来,没有从清北复交、哈耶普斯麻或牛剑毕业,而是娃,作为活生生的人,是否可以像物品一样被投资。
对于这一问题,我能想到的答案是,只有一种鸡娃,最终能获得成功——就是父母能激发孩子的自驱力,让他们能完全自发地学习、探索,并自主地在社会丛林中活下来。
而为什么大多数鸡娃会注定失败呢?
就像摩根所提醒的那样,无论潜在收益有多大,世界上很多事都不值得冒险。包括孩子的成长,包括无价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