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力(Resilience)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有人称它为心理弹性,抗逆力,韧性,韧力,恢复力等。Resilience其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即使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引申到心理学上就是指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复原力其定义则是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目前总体分为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根据心理健康、机能、社会能力来定义,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复原力。Best和Garmezy下的定义为经历压力、挫折、创伤后机能维持,指处于危境中的青年的胜任行为和有效机能;品质性定义:复原力是个人的一种能力和品质,个体具有的特征。个体能够从消极经历中恢复,灵活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过程性定义:复原力是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个人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
即“心理”具有“弹性”,《阿甘正传》中有一句名言:“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意思是说,人生难以预料,常常会有一些“意外”在等着我们。等来好运固然可喜,然而你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对我们影响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挫折。也许疾病来袭,干扰了你的学业,也许求爱时被意中人拒绝,让你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甚至一场交通堵塞,也有可能让你上班迟到,影响你一天的心情。
当人们在遭遇挫折和压力时,做人的差距也凸显了出来。有的人会逃避现实,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漩涡;有的人彻底被困难打败,以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或家人;也有一些人处理得很好,他们从容不迫,迎难而上,终于度过了逆境。对于后者,我们由于难以理解其力量的来源,所以常常认为这是性格和天分使然。
但是,科学家们不这么认为。他们发现,在许多遭受过重大灾难的地区,比如遭受原子弹袭击的长崎、经历毁灭性地震的汶川,大部分人都能够迅速安顿,回归正常,即使如智利、阿根廷、墨西哥这样的贫穷国家,都曾在地震的废墟上举办过世界杯。甚至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一般尚未形成非常强烈的性格),他们也能具备相当高的抗逆力。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曾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追踪研究一些夏威夷的“高危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或者生来不健康,或者长期贫困、家庭破裂,或者父母患有精神病、抚养环境恶劣,但结果发现,他们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都顺利地度过了童年期和青春期,不但没有表现出严重的学习或行为问题,而且很好地适应了家庭和学校生活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科学家们相信,从逆境中反弹绝不是只有少数幸运人才拥有的“禀赋”,反而更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技能,科学家们将这种技能称为“复原力”。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面对困难后一蹶不振,而这1/3的人可以重拾信心。帮他们度过难关的其实就是复原力。
科学家们认为,当变故发生时——比如天灾、亲人去世、恐怖袭击,大部分人最初都会暂时出现心理创伤,比如失眠、噩梦、抑郁等。但由于存在复原力,因此,人们会慢慢地减少创伤带来的不良反应。到一段时间之后,除了极少数仍被负面情绪严重困扰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能恢复到正常的身心状态。这就好像是一个橡胶球被外力挤压变形,但随后就能恢复原状,人的心理也一样,在遇到变故或逆境后,具备良好复原力的人会迅速恢复,回到正轨。
为什么越厉害的人,复原力越强,1982年,18岁的马云参加第一次高考,数学才考了1分。复读后,数学进步了,得19分。第三次高考,马云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1994年,马云创业,第一个月的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马云创业时找投资,被30多家公司拒绝。人人都羡慕现在的马云,但谁能吃得了当初马云吃过的苦呢?是什么能让马云屡败屡战,解决一道又一道难题,终于走到今天?可以说是自信,也可以说是由心中不灭的信念支撑着他,而我认为是复原力。
你今天遭遇的新冠肺炎,像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的纽约人、经历“非典”疫情的北京人、受到“5·12”大地震创伤的汶川人等。科学家们认为,从逆境中反弹绝不只是少数人才拥有的禀赋,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复原力。复原力是人生的一种动力,当我们的复原力增强时,我们就会游刃有余地做更多的事。
复原力是一种本能反应,一种正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它深深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和精神中。复原力强的人能顽强面对现实,在困难中看到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绝望地哭喊;他们还能在其他人无法做到时,利用已有条件化解困难。这就是复原力的本质,也是我们永远探究不尽的话题。就像今天疫情下我们对待危机的态度,有人看到是危,有人看到是机。
复原力是心理资本的四要素(信心,希望,乐观,复原)之一,指一种能够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某些无法抗拒的灾难中自救、恢复甚至提升自身的能力。复原力也是一种本能反应,一种正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它深深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和精神中。复原力强的人能顽强面对现实,在困难中看到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绝望地哭喊;他们还能在其他人无法做到时,利用已有条件化解困难。这就是复原力的本质,也是我们永远探究不尽的话题。
目前阻碍复原力的三个认知因素: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普遍性(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持久性(permanence):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出了一本新书叫《另一种选择》书中将这三个因素简称为“3P”。谢丽尔作为一个著名职业经理人,堪称人生赢家,她本人真的非常强大,但即使这样一个人,在她老公去世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无法走出悲痛的阴影。直到她的朋友们引导她,可以去锻炼她的复原力,才让她逐渐从悲痛中恢复过来。佛教讲无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论是失业、失恋还是任何失败,你都要明白,这不完全是你一个人的错。你接受这个事实,但同时也要知道,所有事情都是在转变的,一个失败不会影响所有事情,一个失败的影响也不会永远都在。学习应对和解决一个错误,才是正确的复原力心态。
有人把复原力理解为“抗压能力”。但抗压的方式有很多,并非每一种都是环保健康无副作用的。有时人们擅长压抑很多压力,并保持自己相对旺盛的工作能力,但这种纯粹压抑的方式将会让情绪在某一时刻集中爆发。复原力并非意味着不体验情绪,不受情绪影响,而是在受到情绪压力后,一个人恢复的能力。单纯的抗压有可能是“弹韧”,还有可能是“坚硬”。每个人都有复原力,就如同每个人都有智商一样,区别在于有的人复原力强,有的人复原力弱。复原力弱的人很容易被挫折击垮,走上消极沉沦之路,甚至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比如为流言所困而自尽的民国著名影星阮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