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地铁上发出感慨和疑问:我的生活也是“平面”的吗?
起因是我正看一位喜欢的作者推荐的一本书《非平面》。允许我把他的简短书评复制过来分享: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你可以说它是漫画(它当然是漫画),但是,它的内容却不是惯常的故事,事实上,它是哥伦比亚大学第一本以漫画形式,而非论文形式完成的哲学博士论文。
这本书的开篇就很迷人,通过风格强烈的漫画,描绘了一个“平面国”的世界,所有的居民都被标准化的培养和生产。这当然指的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在这本书中,作者糅合了诸多哲学家和作家——比如马尔库塞、卡尔维诺——的思想,通过漫画的形式去探讨认知与思维的局限,试图勾勒出一幅走出平面国的路径。
读起来是一场很迷人的体验。
虽然暂时没看过这本书,仅就书名就让我浮想联翩,开始“检讨”自己。比如,我的生活是如何“平面化”的。
以一周为记,至少有六天是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工作,吃饭,睡觉,思索如何改变现状而行动欠佳。大部分的时间除了睡觉,就是在工作,工作的过程似乎也是机械多于有益思考。休息的那天做的最有益的一件事可能是读书,第二有益的一件事可能是看电影,还有第三有益的事可能是在家之外的地方散个步。至少以上是我最近两三个月的主要行程。
“平面”生活有什么不对?我将上述行程在想象中延续到以后、延续到老的时候,脊背发凉,心肝开始颤。好不容易有这么一生,难道不能过个“立体”人生或“多维”人生吗?
晚上下班走在路上,夜晚的凉有了春天的气息。习惯走路很快,似乎回家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一般。路过官舍大厦,其实无数次的路过。只有一次是和朋友在这里聚餐进去过,进门大堂不定期有小型画展,二层有家言几又。但从没下班路过时进去顺便看看又有了什么画展,也从没到蛮有名的言几又逛逛。
今晚路过官舍时,想起早上看到的《非平面》的书评。于是我走进官舍。
以前自己告诉自己说可以常路过这里时进来看看画,但从没进来看。也许潜意识觉得自己也不怎么懂画,进来看几眼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这次画展主题与冬日有关。大概五面不大墙,每一面上是一位作者的画,风格、意趣都很不同呢。
但,还真可以有些什么。
这幅画让我的心里感觉好静谧好静谧啊,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月夜里,和大人、小猫、小狗在院子中乘凉,看到星星点点的萤火虫感到好神奇。放假不上学的日子里,在草丛中捉棕色蚂蚱和绿色蚂蚱放在玻璃瓶里养。还有春天和小伙伴去果园和山脚摘桃花杏花的感觉。
还有我潜意识里感觉,言几又不就是家书店嘛,会有什么特别吗?
在一层十分钟看完了小画展,然后来到二层,里面还蛮大的,有点饮品之类的大吧台,还有很多桌椅可以坐着看书或小声聊天。是个可以做坐一天写东西看书的好地方。真是好发现。
另外快走的时候,看到一本黑黑的厚厚的方方的书,说是“魔法书”也不为过,因为每一页都是“答案”。
按第一页的使用手册做:闭眼,想了一个最近很不确定的事情,然后随便翻开一页,写着“毋庸置疑”,笑着感觉我被一位长着白胡子的魔法老爷爷点化了。又翻了翻其他“答案”,拍下了喜欢的这句话。
今天我的“平面”生活,真的因为晚上这十几二十分钟的“脱轨”而有了“凸起”,至少不再是平面了。
怎样走出“平面”生活,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践行。以我目前的认知,还有内心里“我想怎样过这一生”,我最想以提升“认知和感知”能力突破“平面”生活。
我在简书个人介绍里写到:一想到读喜欢的书可以读到老,写喜欢的文章可以写到老,就感觉很幸运。况且文字是我最自在的“社交”形式了。
当读书和写作全心投入的时候,真如插着翅膀自由的翱翔。这种认识世界和自己、享受与作者同频、思维升华的时光,绝对不再是平面的。
随着思维和心的开阔,对实际生活中的好奇探索也会多了吧,随着感知的深入,人生体验也会更深刻更感到充实和有意义了吧。
以上只是将想法和感觉写出来了。《非平面》这本漫画哲学书中会写些什么?对自己会有什么启发?有什么自己现有的认知绝不会想到的东西?
期待读完这本书可以继续写篇文章来分享。如果你喜欢,就关注我吧。非常期待因为文字与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