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去世后的这三年,变化最大的是我的父母,三年前,父亲73岁,母亲69岁,在这之前,他们基本没进过医院,别说住院了,家里感冒药都很少有过。
我也一直很感恩,因为他们虽然没给我们姐妹很优越的成长环境,但真的没让我们在健康这件事上操什么心。
可是这两年,我发现他们在我们面前变得越来越沉默,妈妈也很少有以前爽朗的笑声,爸爸小的中风三次,厉害的一次有了后遗症,右腿没力气,行动不像之前自如,也不能像以前说走就走的去钓鱼了。
还有,就是他们有三年都不记得我——他们唯一的女儿的生日了。
父母真的老了,本来就不健谈的父亲变得越来越沉默,母亲也行动迟缓了好多。
沉默不是不想说,而是能听他们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的女儿也不需要老人家千叮万嘱的唠叨了。
他们能接受新的事物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认知能力的慢慢退化。你回家能和她们聊的话题其实也越来越少。
像我这样人到中年的子女更是有家庭、工作、孩子的学习的一地鸡毛,母亲打电话最后总会说一句“要注意休息”,她也许并不知道,我就是因为有时间就想休息才没有那么频繁的回家啊。
不是不想陪伴,只是真的力不从心。子欲养而亲不待,道理都懂,可现实让人无法都去平衡。
他们有时会小心翼翼地,生怕自己给你添麻烦,生怕自己电话打得不是时候,虽然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只是心里一份牵挂。
除了害怕孤独,他们也害怕自己是无用的了。
的确,父母渐渐老去,从体力、精力上来说,都已不如儿女,于是他们选择了示弱。
我现在有时微微也能有这种感受,看着儿子一天天长高的个子,他需要我为他做的越少,我也会有种失落,觉得他不那么像小时候那般粘着我,需要我了,他长大,我也渐渐变得“无用”。
龙应台在《为谁》里有一段描述,他的儿子教她如何做好吃的牛排,做法式甜点,让她站在一旁看,不要走开不要接电话,认真的看完之后她说:“我学会了,下次做给你吃。”儿子睁大了眼睛看着她认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特蕾莎修女说过:“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悲惨的贫困。”
人是社会性动物,被认可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需求。
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让父母安享晚年,就是给他们最好的伙食、最好的环境……
其实,想让父母安享晚年生活,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让他们感到“被需要”。
我很享受每次回家妈妈给我大包小包的吃的,用的,虽然有些我是真的不需要,也很享受她每次为我做的粉蒸肉,很珍惜他们有事没事的打我电话。其实,我也很怕失去这种“待遇”。
也许我也会有这一天,很需要一种幸福叫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