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今天报名了“徒步复兴路”的活动,没想到除了在复兴西路、复兴中路徒步外,竟然花了一半时间是看展览,短短的三个小时内,参观了四个展览馆或纪念馆,虽然也是“走马看花”,但体验到的是如今在上海的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时代气息。
一、边走边看展览,沐浴衡复风情
精巧的展览,追溯回望。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上海徐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马上就要落下帷幕,今天让我赶上了,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钟,然而可以回来慢慢消化,但身临其境的感受是最珍贵的呀,中西文化交流史是本展的核心内容,从徐光启到利玛窦,开启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序幕。格致互通,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西学东渐西方的科学家纷至沓来;中学西传,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翻译家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最早来自西方的传教士、科学家也迷上了神奇的中国文化;华观流识,于是交流、碰撞、融合成为一篇长长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乐章,促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也丰富了西方文化和科学的内涵。徐汇藏书楼把这些文献珍品摆放在我们眼前,真可谓让我们惊讶、惊喜。
柯灵纪念馆,缅怀文坛大师。在柯灵故居,了解到他所经过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留下的几乎囊括文学领域的各类作品,是文坛的多面手,但也应写作而遭受磨难。在参观结束时,回味他的话:“时间很残酷,也很仁慈,使我失去很多,也得到很多”。“我经历的是一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每走一步都不是很轻松的。时代考验了我,也哺育了我。这是不幸,也是大幸”。这是柯灵的人生真味,让我感悟良多,在大师面前,我突然感到自己很渺小,自己所谓的“痛苦经历”不值一提啊。
衡复风貌,饕鬄大餐。位于复兴西路的修道院公寓,如今是上海徐汇衡复风貌馆,里面展示了进一个世纪的上海衡山路、复兴路一带区域的历史文化和著名建筑,系统的追溯了232处,31条历史风貌街和居住过这里的军政要员、文化名流、学界泰斗、商界巨擘,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小小的风貌馆,展示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生动形象的建筑模型以及红色经典的人物人物和故事,每天吸引了那些对上海历史有兴趣的新老上海人,由于事先早就预约过,所以参观时,并不拥挤,尽情领略了上海这块历史文化要地。
国际版画,技法神奇。当经过徐汇区艺术馆门口时,偶然看到这里正在展出“第六届中国版画”---美柔汀特展。于是我们欣然进去参观,中国有着悠久的版画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是版画、雕刻、印刷技术融合的技术,上世纪30年代鲁迅亲自发起中国版画热潮。而东学西渐的版画在西方也成为奇葩,被称为“美柔汀”的版画技术精湛绝伦,令人称奇,此时算大饱眼福,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版画作品,色调丰富、质感极为柔和,笔调细腻。
二、边看边走听故事,领略衡复老房
逸邨,淮海中路1610弄。西班牙花园式建筑,有7栋楼,其中2号楼,蒋经国曾经在1948年居家住在这个楼里,当时面临国民党政府推出的金圆劵政策,出现很多腐败问题,为此蒋经国是来“打老虎”的,然而后来涉及杜月笙儿子和孔祥熙儿子孔林凯参与的问题,最后不了了之了。蒋维国也住过这里。
复兴西路193号3号楼,又名威尔金逊住宅。占地面积1350㎡,建筑面积667㎡,。建于1930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是具有英国建筑特点的乡村花园住宅。建筑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
柯灵故居,复兴西路147号。建于1933年的西班牙式风格的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师奚福泉设计,占地面积为1260平方米。沿路的长方形平面略有凹凸,建筑左侧有室外楼梯到达二楼。红瓦多坡屋顶,烟囱突出于屋面,檐下有白色半圆形装饰带。门和窗户的形式多样,窗间有绞绳纹柱,黄色水泥拉毛外墙。该住宅曾为陈伯藩所有。陈伯藩,1889年生于上海,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驻日本大使馆参事、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特命全权公使,中央政治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敌伪财产被政府没收。先有上海女实业家董竹君入住,后有著名作家柯灵与夫人陈国容入住与之为邻。
良友公寓,永福路1932弄。现代派建筑,永福路复兴西路转角是一幢颇为雄伟的六层公寓,叫良友公寓。良友公寓有三个出入口,两个门牌是复兴西路,一个是永福路68号。良友公寓,,住过一些名人,比如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上海电影厂厂长、驾机投奔祖国的飞行元老、纺织界科学院士、中国第一位飞行员,还有专家、教育家。
修道院公寓,复兴西路62号。由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建筑组成,二幢建筑以连廊相连,每幢每层均由两个居住单元组成,有三室、四室、五室等多种户型,建筑外观和室内装修均为西班牙风格。该建筑原为英国商人密丰绒线厂主的住宅,现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建于1930年,这幢建筑原名修道院公寓(The Cloister)。这只是取了个The Cloister的名而已(名同修道院),其实与修道院毫不相干。该公寓原本是英商密丰绒线厂厂主的住宅。现产权归于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
整幢楼房采用砖木结构,是一幢典型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由南北两楼组成,即由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的建筑组成。二幢建筑之间以连廊连接,这种连廊就是风格的体现,因为西班牙面对地中海,受季风影响多雨,且夏日炎热。该每幢每层均由两个居住单元组成,单元分有3室、4室、5室等多种户型。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富有层次变化,内外细部构件均带有西班牙式烙印。如它的门窗多用铁花格栅,室内部分分隔亦用铁花栅,这在一般低层公寓不多见。
罗密欧阳台,武康路212号。 东亚建业公司设计与建造,西班牙式花园住宅。海派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曾写道:“慢慢经过那意大利式的半圆的阳台,看明黄色的墙面上暮色初合,再看暗着灯、玻璃脏脏的阳台长窗,耳畔突然想起的,是罗密欧的歌声:听不懂的爱情宣言。”还是小女时代的陈丹燕就对武康路210号这座私人别院的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幻想着这是罗密欧的曾经爬过的阳台。
巴金旧居,武康路113号。建于1923年,住宅面南,为假三层混合结构。房子原曾作为苏联商务代表处,后为巴金寓所。巴金在上海住过十四个地方,最后在这里定居。该宅为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立面为细卵石贴面,装饰简洁。他在这里写《随想录》(参见娄承浩等编著《老上海名宅赏析》P38.同济大学出版社)。
密丹公寓,武康路115号。1931年德国人所建的老公寓,为现代派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水泥拉毛墙面,窗裙,阳台,檐口等装饰为装饰艺术派,一梯一户,旋转别致楼梯,配备保姆房,品质卓越,风格独特,罕见。侧面尖形,楼梯造型非常漂亮。建筑外立面为灰色水泥拉毛外墙,局部窗台层层挑出。密丹公寓建筑立面造型对大象形体进行了仿生。因建筑在顶部设计了连续曲线山墙和在端部设计了卷涡,从而使建筑外形与大象的外形颇为相似。建筑的入口处理也别具一格,采用内凹的手法,在门上方逐步出挑,处理成装饰艺术特征形象,使人联想到古典建筑的券门和柱式。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曾在这里居住。
湖南公寓,湖南路262号。建于1931年。小洋楼,假三层,面向南,混合结构,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墙角、窗间壁柱、入口门廊立柱等,均以不规则石块砌筑,饰面纹理自然,局部立面仍采用白粉饰面。人字形山墙、歇山式平缓屋顶挂的是红色平瓦、平拱钢门窗。南立面底层设通长的水平红瓦坡檐;二层为双柱式敞廊;三层人字檐下有拱式石柱窗。原宅主系英商锦隆洋行大股东。汪伪时期被汉奸周佛海占居,因他是湖南人,故把原路居而典路改为湖南路。解放后,该宅作为上海市委招待所。1954年,贺子珍从苏联返回祖国,就居住在这里,直到1984年病逝,终年75岁。现为瑞金宾馆分馆的总统包房(参见娄承浩等编著《老上海名宅赏析》P48.同济大学出版社)。
玫瑰别墅,蓝妮弄堂。复兴西路44弄是一条宽阔、幽静的弄堂,里面坐落着7幢造型典雅、风格各异的三层楼花园住宅,名为“玫瑰别墅”。它建于1940 年,占地面积4393 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171 平方米,每幢建筑面积为453 平方米,这里解放前隶属法租界,所以它们在法国梧桐和鲜花的簇拥下,显示出独特的法兰西浪漫情调。建筑细部比较注重装饰,采用了欧洲建筑外观装饰,既有斜屋面,又有现代派的平屋面,外墙立面采用螺旋式,体现出华贵的气派和浪漫的情趣。蓝妮居住的2 号楼外墙上终年披挂着翠绿的常青藤。 曾为孙科二夫人,育有一女孙穗芬,1948年与孙科分手,次年赴香港。1962年移居美国,1986年回国定居于上海安度晚年。
庄俊故居,复兴西路45号。该建筑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庄俊的私宅,建筑物由庄俊本人设计,建于1921年,独立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306平方米。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占地狭长,整体平面呈L形,由南北衔接的两套单元组成,北套住宅临街,大门内为甬道式庭院,南部建有较大花园。建筑为淡黄色水泥砂浆外墙,墙角以清水红砖砌筑成齿状隅石造型。南立面装饰相对丰富,阳台围栏镶嵌方形绿釉花窗,中央列置深绿色的陶瓷宝瓶栏杆,窗下设置带花窗的混凝土花箱,窗楣及花箱皆以橘黄色涂料勾边,加之淡黄墙面和绿釉栏杆的衬托,显得立面雅致而且明亮欢快。建筑内部结构较为实用,西侧建有一条联通南北的内部走廊,客厅及起居室设有壁炉,现为民居。庄俊(1888~1990),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我国最早留学美国、学习建筑工程学的建筑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长期以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建筑作品多数为银行建筑,也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试验所、东海大楼、上海交通大学总办公厅和体育馆、上海四行储畜会等建筑。曾发起组织中国第一个建筑师组织“中国建筑师学会”,多次被推举为会长。晚年从事编写工作,编纂《英汉工程建筑名词》一书。中国建筑学会特授予其“建筑泰斗荣誉证书”。。
卫乐精舍,复兴西路34弄。原名卫乐公寓(Willow Court),著名的上海滩四大老公寓之一,是较高级的近代点状塔式高层花园公寓。法商贲安洋行设计,1934年建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立面对称,强调竖向线条,中轴设一串挑出的半圆阳台,屋顶部分中部高起,向两边层层跌落的外形使之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为水泥砂浆,立面中部竖线条及凸出的半圆形阳台为暗红色粉刷,其余部分为浅黄色粉刷,极少装饰,只在山墙顶部及南侧有简洁重复线条装饰。建筑室内装饰亦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另有汽车间附屋802平方米,大楼前有小花园。
麦琪公寓。位于复兴西路与乌鲁木齐中路转角,占地面积1220.1平方米,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十层公寓,楼高40米,建筑面积1939平方米,以当时路名命名。该公寓建于民国26年(1937年),现代派建筑风格,造型呈点状,坐北朝南,楼前有街心花园,与东西两侧道路林荫道相衬映,环境幽美。公寓底层为门厅,车库和锅炉房等附属用房,二层有2个四室户,三至八层为标准层,一层一户,第九、第十层为跃层户,共11套居室。卧室内设统排壁橱和五斗橱等固定家具,兼起分隔作用,室内铺柚木拼花地板,装柳安木门、钢窗,每层有弧形凹阳台,采光良好,浴室采用彩色成套卫生设备,冷暖设施齐全。公寓内外装饰精致,内墙镶贴面砖,外形简洁明快。麦琪公寓赉安洋行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6年竣工。里面转角处弧形敞开式阳台,接两侧转角窗,顶部退为平台;旁侧凸有半圆形柱体,造型别致。
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复兴中路1380号。建筑面积为19950平方米,由1200座演奏厅和400座的室内乐演奏厅组成。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由世界级大师矶崎新和丰田泰久领衔设计,是国内第一个建在弹簧上的“全浮建筑。
黑石公寓,复兴中路1331号。一幢历史公寓住宅,又名花旗公寓,现名复兴公寓,黑石公寓正式是在国外公寓经营的影响下于1924年建成,公寓砖混结构建筑,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进行自由组合,东临伊丽莎白公寓,西接克莱门公寓。1981年,公寓加建一层。
克莱门公寓,复兴中路1363弄, 原名森内饭店、玉门公寓, 建于1929年,一位比利时人克莱门与教会合作,并一起投资、设计和
兴建。“克莱门公寓”是上海西区旧西洋式公寓房的代表作他在老上海当起了包租公,留下这幢老公寓。早先来到上海的克莱门,原是在法商电车公司任大班,他从来沪的外国人住房难中嗅到了商机,兴建了克莱门公寓这五幢西式楼房,以克莱门自己的名字命名,供包月出租,并配有公共餐厅,克莱门做起了租房生意,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现为民居,有居民220户。克莱门公寓一直属于高端场所,配有印度警卫,设施完善,管理成熟,居住的也大多是洋行的外国人。1949年后,栖息上海滩的西方人纷纷回国,1954年改为东华书场,客房改成居民住家。
伊丽莎白公寓,建于1930年,装饰艺术派风格公寓住宅。其立面比较简练,南立面的东西转角看似不经意的装饰,其实也是装饰艺术风格与流线型风格最典型的形式语言,立面整体强调竖向线条,顶层檐口线脚较浅,有水平向装饰处理。墙面整体粉刷浅黄色涂料,局部红砖装饰。内部装饰图案几何化特征明显。
建筑五层,规模不大,自建成后至太平洋战争前,公寓内居住的几乎都是外侨,分别来自英、法、美、奥等不同的国家。现时公寓内几乎全为居民住宅。
陕南邨,陕西南路151-187号。原名亚尔培公寓(皇家花寓),是法国天主教普爱堂1930年所建。弄里有著名演员王丹凤故居,有一年不知是何原因,比利时飞利浦亲王曾经到过此地,好像这里曾经留有比利时的故事。
同济公学讲堂,复兴中路1195号。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就是同济大学的前身。最早是“同济工学讲堂”,后来同济公学堂搬迁到现在的杨浦区,这里就成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此学校原是中法国立工学院)。1945年改为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工科讲堂,完全模仿了普鲁士皇家机械学校的风格。
逸园跑狗场,现文化广场。旧上海曾有三处跑狗场:公共租界的“明园”,法租界的“逸园”,西区的“申园”,以明园为始作俑者,不久申园、逸园先后开幕。逸园是1928年由法国人邵禄与黄金荣、杜月笙等集资所建,占地100余亩,内外装饰均为法国样式,在上海跑狗场中,资金、规模、设施等最为宏大。因涉及赌博,1933年3月,公共租界当局勒令明、申二园关闭,逸园以变相方式,得以维持。五十年代中期,逸园停业,原来的跑狗场被改建为上海文化广场。当时这个跑狗场是远东第一大的赌场,能容纳二万人。阳台上可以看比赛,那时是用电动兔子做比赛道具,吸引狗来追跑。跑狗场旁边有夜总会,当时这里非常热闹,如今改建过的上海文化广场已成为上海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远处的陕西南路215弄就是著名的白尔登公寓,这是法国人赉安设计的一所高级六层公寓,也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作品。1930年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后,他妈妈和姑姑就搬到这里居住,年幼的张爱玲经常来这里。当时他们家还没有完全败落,有白俄司机、法国厨师,他们家大阳台朝向就是逸园跑狗场。
尾声:虽然今天上午走的匆忙,看的有点紊乱,但这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窃以为,看的慢,没时间,走的快,如同走马观花,当然会影响我们徒步的初衷。但这也并不是坏事,在信息时代,完全可以通过在消化,把这些所见所闻归纳、升华,完全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所以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把看到的写成文字,在写的过程中,看看笔记、回味回味当时的思绪,然后找些参考书,在网上搜一搜,把感性的知识、见闻化为自己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刘苏南
2020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