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幸运的遇到一次小巫的现场讲座,主题是关于“家庭系统动力”的内容。那是我初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是回来写的感受。)
昨天去听了小巫的一场讲座,关于家庭系统动力的,非常好。小巫向来是说问题一说到底,直指核心。昨天也不例外。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做父母的有一样东西是孩子终生在求的,那就是“认可”。这是一把控制孩子的尚方宝剑。父母不给孩子完全的接纳和认可,孩子就永不得自由!
太核心了!就说最近朋友圈遇到的几个话题,以及当时现场的几个提问,归根结底,几乎全与“认可”相关的。就这么一个貌似小小的议题,居然会对人有这么大的影响,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在世间存在着。投射在工作上,就是获取领导同事的认可。投射在亲密关系上,就是要获取配偶的认可。投射在孩子身上,就是要求孩子得到老师的认可、权威的认可、专家的认可。得到了,立刻感到如沐春风,幸福的不得了。得不到,就是委屈、愤怒,甚至生病。要么以更加牺牲自己的方式去求,要么以反抗的形式、企图改变环境的形式去求。总之必得这个认可不可。所谓的“追求幸福”,其实都是在追求一个类似“父母”这么个权威的认可。
小巫说了一个例子,一个人描述一个有蔡美儿这样母亲的孩子,成年后上了名牌大学,有钱有地位有名气,什么都有,但是最后一句话说,三十岁的时候自杀了。因为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就因为小时候总是不被父母认可(父母认为要促进孩子进步就必须不断的给孩子设定更高的目标),结果成年之后已经那么优秀了还是无法认可自己,并因此而放弃生命。
这么多年说“给孩子自由”,大多停留在“行为的自由”的层面,以“行为的自由”代替“自由”是很不恰当的。且不说行为是不能自由的,即便行为是自由的,也不代表孩子就是真正“自由”的。只要那把尚方宝剑悬着,孩子就没有自由而言。就像电视剧中演的,妈妈对儿子说:“你要是娶她,你就不是我儿子!”儿子在这种情况下做选择,那叫“选择”吗?那依然是“没有选择”,依然是没有自由。那个“认可”,就是这样一种威力巨大无比的尚方宝剑。只有完全的接纳,才会给孩子本质的自由,他才可以毫无顾虑的成为他自己本来的样子,造物主给他的样子,而不是我们用尚方宝剑模塑出来的样子。
在尚方宝剑的控制下,孩子们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父母的愿望。这个牺牲带来的就是隐藏或者不隐藏的情绪:委屈——反感、恨——愤怒。而对父母的恨和愤怒,受到道德观的影响,又会发展出愧疚——自我价值感低等等。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必然会为这些情绪找到出口。
仔细想想的确是,对老公或者老婆的愤怒,对上司的厌恶,尤其有些莫名其妙的事,在别人可能根本不算事儿,在某些人那儿却成了不得了的大事,激起非常大的情绪反应,这些很多是源于对父母的愤怒。而最容易的出口,就是孩子,因为孩子比我们弱小,因为孩子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让父母更舒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论坛上总有些妈妈在说,什么道理都明白,就是到了事情发生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或者你说一个方法、她说没效果,再说一个方法、她又说没效果,说了半天她毫无改变。是啊,要是把孩子这个出口也堵上了,她们可又要去哪找出口呢?除非她们能觉知到这一切,愿意反省自己内心的情绪源头,愿意为之寻找健康的出口,愿意一点点成长起来脱离尚方宝剑的控制,否则她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在改变教育方法这些技术层面上的变化,来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模式。
小巫通过图片讲解了家庭系统的动力。一个健康的家庭,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上面是父亲和母亲,下面是孩子。三个人分别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上,同时又在等边三角形之外保持着相对的独立,而不是包含在三角形之中的共生关系。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孩子离父母也越来越远,直到他成年,走出这个家庭,去组建他自己的家庭。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才是这个家庭中最基础的关系,是保持家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健康的家庭动力下,孩子会与母亲比较像,因为毕竟孩子还是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孩子的形象与母亲差别很大,家庭系统很有可能是不太健康的。
夫妻关系出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孩子。比如比较常见的,缺席的父亲。父亲离母亲和孩子的距离很远,与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也很弱。母亲本能的会把本该注入夫妻间的能量注入到孩子身上,使母子关系十分紧密和纠结(小巫特意用粗线表示,并在粗线上叠加着来回的曲折线),结果这个孩子就很难从这个家庭中独立出去,终生处在与母亲共生的状态,受母亲的控制。这不仅限于父亲去世或者离婚,还包括父亲经常不在家,或者很忙无暇顾及孩子和母亲,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导致父母疏远的状况。
最近火热的蔡美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巫给我们看了一张他们的全家福。没听这课时可能不觉得,听了以后一下就看到照片的含意。照片上蔡美儿像女皇一样高高在上,被两个女儿一左一右的簇拥着,三人脚下是他家的一只狗。三个人旁边是另外一只狗,而孩子的父亲,蹲在那只狗的旁边,一只手放在这只狗的身上,显得与母女三人挺疏远。
小巫对比了过去几年她自己家的全家福,都没有刻意排列过,但是阵形都差不多,她和老公在中间或者两边,两个孩子要么围在旁边要么在父母的怀里要么在中间,构图很是均衡,尤其夫妻之间,平等而亲密。
还有一种家庭结构很有意思,但没细说,只是简单画了画,是有婆婆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见的连线一下多了好多,因为每两个人之间都要有连线。形状也不再是稳固的三角形。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一定会受到奶奶和妈妈、奶奶和爸爸之间关系的影响。孩子的母亲被排在离孩子、奶奶和爸爸这一群人之外稍远的地方。而我们都知道孩子同母亲的关系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婆婆帮忙带孩子的家庭,孩子会非常粘妈妈,孩子是在把受到父亲和奶奶排斥的妈妈拉回到系统中来。若是再把公公算进去,公公和婆婆之间还有一道夫妻关系,就更加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