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情绪沟通,是沟通中误解最大来源。可是不带情绪,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之前在樊登读书听到了《用事实说话》这本书,了解到非常好的建议是在沟通时分清沟通的环节。从事实出发,分清楚事实、解读、反应、需要的结果(FIRE模型)。
这两天又翻起了《非暴力沟通》,两本书对比着读,发现了两本书表述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
《非暴力沟通》中把沟通分成 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几个要素。对应《用事实说话》,观察是对应事实,感受是对应反应,需求对应需要的结果。最大的不同是,《用事实说话》中增加了解读这个环节。
“解读”这个环节很关键。记得之前上正面管教课程的时候学到,了解现状的重要工具是“觉察”,而“私人逻辑”是需要被“觉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私人逻辑”是我们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固化下来的思维模式,有的是从父母家人那里学到的,有的是自己生活中理解别人行为而形成的,是我们多年来看世界所用的“眼镜”,也是我们解读世界的基础。
从改变的角度来说沟通的几个环节,“事实”更多是别人的行为,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而反应,是自己的情绪反应,强行去改变自己的反应,也就是否认自己的感受,也难,而且还会引起自己的认知混乱。所以最好的改变,还是从感知自己的“私人逻辑”开始,看清自己,改变对外界的解读。这之后再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可以对沟通效果有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