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我和老公常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所以,就把孩子放在家里由老人照看着。这样,我与孩子常年聚少离多。
趁着假期,我们就把女儿接过来住上一段时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女儿的到来,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解了相思之苦;但同时,我也失去了很多自己的时间。
有一天晚饭后,看到女儿在一边独自认真地玩耍,我就掏出手机刷刷久违的朋友圈和微博。当我看得正尽兴时,女儿突然跑来,抢走了我的手机,叉着腰,撅起小嘴理直气壮地说:“妈妈,你看我吧,我就是你的手机!”
这句话把我从虚幻的世界里拽了出来。心里突然一阵酸楚,孩子最羡慕我的手机,走到哪里都可以带在身边;因为她比那些常年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本来就少了许多爸妈陪伴的时光了。她克服了晕车、早起等困难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就是为了与父母在一起。这么小的年纪没有父母陪在身边对她来说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思及至此,我把女儿搂到怀里陪她一起玩耍。
我虽然在孩子身旁,却没有任何交流;而是被电子产品占去了时间。我陷入了反思:这算是在陪伴孩子吗?什么才算是有效地陪伴?
我的一位做老师的朋友跟我教师节她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是一位家长带着孩子亲自去登门道谢。原因是那位小女孩用了她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工相片说故事”完成了一篇作文,并被学校评了优。
这位十岁的小女孩以口语化的文体、细腻的感情描述着与家人郊游的情景、或与家族长辈聚会的精彩片断。言语中流露出小女孩对父母的真情感谢。由于得到父母的爱,在她小小的心灵上早已种下了爱的种子。
朋友说十岁有如此丰富、细腻的情感,细微的观察能力,懂得感恩这些都要归功于她的母亲愿意拨出时间来陪她做相册。做相册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与孩子一起回忆、一起写纪录、一起做相册。彼此之间除了缔造关怀外,还能重新回忆不同时空所留下的共同故事。可以让孩子看见父母对他们的爱,顺便给孩子机会学习对父母感恩。这是一个彼此心灵对话的过程。
由此看出,在孩子身旁不一定就是陪伴孩子,而是取决于你在做什么?陪伴不是在一起,而是集中精力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