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071B时间漏损:典型事实及即刻感受、发生机制与改善计划

文章编号:2508071B

开始时间:早上5:30
结束时间:7:23

前沿

我睡眠一向不大好,特别近几年,晚上经常起夜,刚才也起夜了,感觉口渴,又喝了一些水,水是凉的,夜里喝水感觉不落胃,就拿起手机在沙发上坐一下,想着等打了嗝再继续回去睡觉。一拿起手机,于是习惯性地看看关注的知识星球up主的最新发帖,然后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准备去睡觉,但这是大脑已经彻底活跃,再床上又挣扎了半个多小时,倍感后悔,为啥昨天睡觉之前没关手机呢。这时候,受昨晚EMI培训的作业启发,为何不写个文章记录、总结以下,并提出下一步的计划呢。于是有了此文。

问题提出

传统道德中存在福报漏损一说,比如积阴功、做好事不要留名,好事被人知道,这个阴功/ 福报就在无形之中漏损掉了。参考这个说法,结合今天发生的事,我提出了时间漏损这个词。我用这个词来总结,我的个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当下未被意识到的时间的流逝现象。

典型事实及即刻感受

典型事实

1.起床了/起夜时,下意识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最新微信,一刷20/30分钟过去了,但自己浑然不觉;
2.起夜后,因为突然想起什么事情,可能是昨天没有改完的PPT,可能是几个月前被商家坑疼了的经历,或是下个学期要上一门新课,也可能是几年前一直意难平的某件事,思绪开始打开,等睡意再次来临,已经过去一两个小时了;
3.吃饭的时候打开B站或者电视剧,于是一个饭吃了45分钟或者1个小时;
4.饭后因为身体相对困倦,注意力不够支撑学习,但因为身在办公室,没啥家务可以做,又懒得运动,干脆刷一会儿手机,于是饭后小憩又搞去45分钟或1个小时;
5.蹲个坑,本来可以五分钟解决,带着手机进去,刷刷最新的体育新闻,一不小心看评论看了30分钟;
总结起来,可以归为2类:一类是手机引发;一类是“未了之事”引发。后者往往又导致开始看手机,加剧时间漏损。

即刻感受

“这半天/一天下来,自己没干啥,怎么时间就过去了呢”
“真懊悔,为啥就拿起手机了呢”
“我怎么就管不住自己呢”
“快点干活,等下又要很晚下班了,唉”
“下次一定不能这样了”

发生机制

简单地告诉大脑,下次不要这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需要找到症结所在,再提出行动方案,并依据效果调整,才有可能真正改善。

手机引发类

首先,生物原理。我给Gemini提问,它生成了一个几千字的回答,阅读了之后有几点take-away:
1.启动。自动驾驶模式,因为手机,它在那里——不管你的眼睛有没有看见它,你知道它就在那里——在你的枕头下,在你的裤兜里。如果你想要不拿起它,你需要做一个决定——我不要拿起手机这个需要意志力能量的决定,对于去洗手间的路上的你或者是饭后困顿的你,是很难做出的
2.惯性。多巴胺不是快乐促发物质,而是快乐寻求促发物质。多巴胺一旦分泌,你的行为便开始自循环——刷一条视频/ 评论/ 帖子,刷完马上刷下一条。没有外力的介入——如领导打进来的电话、闹铃显示15分钟后有一个会议,我们靠自己很难打破。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关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普遍误解。多巴胺并非简单的“快乐化学物质”,而更准确地说是“动机化学物质”。它的大量释放更多地与对潜在奖赏的期待和预测有关,而非奖赏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 27。当用户预期到下一次滑动
可能会带来惊喜时,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便会活跃起来,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或“寻求”的冲动,驱使着用户不断地进行刷新和滚动的行为 27。这个由期待驱动的神经化学循环,让用户即便在大多数刷新结果都平淡无奇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高度的参与度,陷入一种“寻求-奖赏”的强迫性循环中。

其次,外部机制。注意力经济时代,在利润的驱动下,无数天才的工程师和数学家、神经科学家等倾尽心血,只为了让你在手机屏幕上多停留1秒。这是个巨大的系统性“捕获”,逃出生天本就概率极小。

“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这一概念构成了我们数字生活的底层逻辑。它将人类的注意力视为一种稀缺的、可交易的商品 2。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及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早在1971年就精准地预言了我们今天的困境,他指出:“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里,信息的富足必然意味着某种其他东西的贫乏:信息所消耗掉的东西的稀缺性。信息消耗掉的,正是其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泛滥导致了注意力的贫瘠” 2。
在这一经济模型中,社交媒体、新闻应用和娱乐平台提供的“免费”服务实际上是一种交易。用户并非客户,而是被打包出售的产品;其持续投入的注意力,才是平台向广告商兜售的核心商品 5。这种商业模式催生了一场无休止的、零和的“注意力争夺战”,平台的核心业务指标(KPI)不再是服务质量,而是用户的在线时长、互动频率和留存率 6。为了在这场战争中胜出,技术公司必须不断优化其产品,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抓住并留住用户的目光。
这一竞争逻辑不可避免地导向了技术伦理学家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所描述的“向下奔赴脑干的竞赛”(race to the bottom of the brainstem)6。这意味着,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技术产品必须绕过我们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和长远规划的前额叶皮层,直接诉诸于更古老、更原始的脑区——脑干。这里掌管着我们的生存本能,如对社会认可的渴望、对新奇事物的追求以及对潜在威胁的警觉。当技术直接“黑入”这些底层系统时,我们的自主控制能力便被大大削弱。

通知系统(包括屏幕上弹出的横幅、应用图标上的红色角标、以及手机的振动和提示音)远非中立的信息提醒。它们的设计经过精心优化,旨在模仿自然界中预示着危险或重要事件的信号,从而有效地劫持我们的注意力系统 5。一个红色的角标利用了我们对警示色的先天敏感性;一次突如其来的振动则模拟了环境中可能需要立即关注的紧急情况。更深层次地,这些通知利用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社会认可的深层需求 6。当通知提示“有人赞了你的照片”或“有人评论了你的帖子”时,它直接触发了我们对社会地位和群体归属感的关注,使得忽略这些信号变得异常困难,因为这在进化心理学层面等同于忽视了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变化 17。

未了之事类

1.对未来的担忧。担忧自己漏掉某件事,或是担忧自己届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资源来完成即将到来的某件事。所以潜意识里,它们一直存在,试图从“水下”跳出来,占据你的注意力。
2.对过去未被满足的自己的“亏欠”。当时没有能力去购买某样物品、当时受了委屈却忍气吞声,等等。这些事情,在潜意识深入,留下了记录。一旦意识处于休息状态,潜意识换岗上来的时候,它们就会浮出水面。

改善行动

手机引发类

1.手机只能在客厅/ 办公室的固定位置充电及使用,且置于一个盒子里。
2.买一个常亮的计时器,与盒子组装在一起。

未了之事类

1.未来之事

  • Act or Forget。少做事比多做事重要。对策是如果是值得做的事,那就赶紧做,如果不是值得做的事,那就永远忘掉它。要么把它提上日程,或者列入永久忘掉名单。
  • 保证质量。确保一次只做一件事。芒格说,如果值得做,那就做好。
  • 做好计划。(1)每个月的大事提前规划好;(2)这周安排下周的工作;(3)昨天设定好明天的日程,今天晚上敲定;(3)尽可能排除突发情况。突然感觉,可以同步的日程非常重要。
  • 完成很重要。要不断地训练自己完成。比如早上起床我想写这篇文章,那么我一定要写完。每天下班前,要清理工作事项,把未完的事,转移到明日工作计划;每天睡觉前,要清理生活事项,把未完的事,转移到手机的日历提醒中。

2.过去之事

  • 有弥补余地且必要的,赶紧弥补。
  • 其他的,加入遗忘list——看来需要在简书添加一个遗忘列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导读 : 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话题。虽然每个互联网从业者都喜欢打造与众不同的用户体验,但是大家几乎都有一个共...
    Miuka喵卡阅读 9,879评论 0 38
  • 使用具象词或图标,它们更容易记忆。 如果你想让用户记住信息,那就允许他们休息甚至睡觉。 当人们在学习或编码信息时,...
    可爱的米呀阅读 3,452评论 0 0
  • 内容简介 本书出自国际知名的设计心理学专家之手,以创造直观而又有吸引力的设计为宗旨,讨论了设计师必须知道的100个...
    少穻阅读 7,680评论 0 7
  • 设计中的心理学 作者:Sucan Weinschenk 第一章 人如何观察 视觉是一切感觉之首。人的大脑有一半的资...
    StefanChoo阅读 4,438评论 0 1
  • 看完凯利·麦格尼格尔所著的《自控力》一书,最让我觉得有用且有些并非我们常规下能够理解的实验/研究,这些行为让我们更...
    韩德胜阅读 41,384评论 224 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