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凯利·麦格尼格尔所著的《自控力》一书,最让我觉得有用且有些并非我们常规下能够理解的实验/研究,这些行为让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事实一:心率变异度能很好地反映意志力的程度
这是一个心理学的测量指标,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个来判断一个人的自控力程度。当人们感到压力时,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会控制身体,这种生理学现象让你能够战斗或者逃跑,这时心率升高,心率变异度就会降低。伴随着这种冲动或者应激反应产生的焦虑,心率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而当我们成功自控的时候,副交感神经系统会发挥主要作用,缓解压力,控制冲动行为。这时心率降低,心率变异度便会提高,此时,前额皮质才能更好地发挥了作用,人就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保持平静。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意志力储备,比如你吃什么(以植物为原材料的、未经加工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心率变异度,垃圾食品则会降低心率变异度)或是住在哪里(糟糕的空气质量会降低心率变异度)。任何给你的身心带来压力的东西都会影响自控力的生理基础,甚至会摧毁你的意志力。焦虑、愤怒、抑郁和孤独都与较低的心率变异度和较差的自控力有关。
事实二:冥想解百忧
研究发现,经过仅仅3个小时的冥想练习,人们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就有大幅提高。11个小时后,研究人员已经能观察到大脑的变化。刚学会冥想的人大脑里负责控制注意力、排除干扰、控制冲动的区域之间增加了许多类神经元。另一项研究发现,持续8周的日常冥想训练可以提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相应大脑区域里的灰质也会随之增多。
冥想练习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够训练大脑,还能提高心率变异度。还有一些减轻压力、保持健康的方法,比如锻炼、保证良好睡眠、保证健康饮食、和朋友家人共度美好时光、参加宗教活动,都能增强身体的意志力储备。
关于冥想,听过很多人说有用,找个时间实践一下100小时行动。
事实三:控制呼吸就能达到控制意志力
这本书不会教给你什么捷径,但能告诉你一种快速提高意志力的方法:将呼吸频率降低到每分钟4~6次,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时间,比平常呼吸要慢一些。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加上必要的练习,这一点不难办到。放慢呼吸能激活前额皮质、提高心率变异度,有助于你的身心从压力状态调整到自控力状态。这样训练几分钟之后,你就会感到平静、有控制感,能够克制欲望、迎接挑战。
研究表明,坚持这个练习能增加你的抗压性,帮助你作好意志力储备。一项研究发现,滥用药物或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成年人,每天进行20分钟放慢呼吸的练习,就能提高心率变异度,降低欲望和抑郁程度。
事实四:万能药——锻炼
事实证明,科学家找到的自控力良药竟然是锻炼!对起步者来说,锻炼对意志力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15分钟的跑步机锻炼就能降低巧克力对节食者、香烟对戒烟者的诱惑。锻炼的长期效果更加显著。它不仅能缓解普通的日常压力,还能像百忧解(Prozac)一样抵抗抑郁。最重要的是,锻炼能提高心率变异度的基准线,从而改善自控力的生理基础。神经生物学家在检查这些刚开始锻炼的人的时候,发现他们大脑里产生了更多的细胞灰质和白质。其中,白质能迅速有效地连通脑细胞。锻炼身体像冥想一样,能让你的大脑更充实、运转更迅速。前额皮质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科学家认为,5分钟的“绿色锻炼”就能减缓压力、改善心情、提高注意力、增强自控力。“绿色锻炼”指的是任何能让你走到室外、回到大自然怀抱中的活动。好消息是,“绿色锻炼”有捷径可走。短时间的爆发可能比长时间的锻炼更能改善你的心情。你用不着大汗淋漓,也用不着精疲力竭。低强度的锻炼,例如散步,比高强度的训练有更明显的短期效果。
事实五:什么?意志力就像肌肉?
神经科学家发现,每次使用意志力之后,大脑的自控力系统活跃程度就会降低。正如疲惫的双腿会放弃跑动一样,你的大脑也会罢工。自控和压力反应一样,都是颇具技巧性的应对挑战的策略。但和压力的道理一样,如果我们长期地、不间断地自控,就很有可能遇上麻烦。
从压力和自控力中恢复的最佳途径就是放松。放松,即便只放松几分钟,都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舒缓交感神经系统,从而提高心率变异度。意志力的肌肉模式告诉我们,自控力从早上到晚上会逐渐减弱。同时也告诉我们,有规律有意识地训练意志力能让我们的意志力增强。
以肯定地说,生存的需要确实会耗尽我们的意志力,我们也不可能要求一个人有完美的自控力。但比起第一次感觉疲劳就放弃,你其实有更多的意志力。下一次你觉得自己“疲惫”得没法自控的时候,试着挑战一下自己,挺过第一波疲惫感。不过,要注意不要训练过度。如果你不断感到能量枯竭,你就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筋疲力尽了。
和肌肉一样,我们的意志力也遵守“要么使用,要么消失”的法则。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成为“意志力宅男宅女”来保存能量,就会失去自己本来拥有的力量。但如果我们想每天都跑“意志力马拉松”,又会把自己搞垮。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像聪明的运动员那样去训练,去提升我们的极限,但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当我们虚弱的时候,我们能从动力中汲取能量。同样,我们也能让疲惫的自己作出明智的选择。
事实六:饥饿=林妹妹
原来某品牌的创意是有道理的!饥饿的时候真的能让我变成另外一个人!研究表明,现代人在饥饿的时候更愿意冒险。比如,人们饥饿的时候会作出更冒险的投资,在节食后会更愿意“尝试多种交配策略”(这是进化心理学家的术语,实际上指的是背着自己的伴侣偷情)
糖一下子成了你最好的朋友。吃块糖,喝点苏打水,原来能增强自控力,或者至少能让你恢复自控力!突然增加的糖分会让你在短期内面对紧急情况时有更强的意志力。但从长远来说,过度依赖糖分并不是自控的好方法。长期来说,大多数心理学家和营养学家推荐低血糖饮食,因为它能让你的血糖稳定。低血糖食品包括瘦肉蛋白、坚果和豆类、粗纤维谷类和麦片、大多数的水果和蔬菜。基本上,只要是看起来处于自然状态的食物,以及没有大量添加糖类、脂肪和化学物品的食物都行。
事实七:有趣的“道德许可效应”
先以试验为引,出自普林斯顿大学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的研究:
给出两组命题,第一组“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第二组“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区别在于“大多数”以及“有些”
选一批学生分别对两组命题进行判断。结果是很明显的,判断第一组的学生立刻提出抗议,第二组的学生态度相对中立。判断完这些命题后,两组学生要在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中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而该职位所处的行为一直是男性主导的(如建筑业、金融业)。候选人中有男有女。结果似乎显而易见。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都以为第一组刚刚驳斥过性别歧视的学生应该不会在选择时歧视一个符合条件的女人,或者说更加公平,结果却刚好相反,那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一职务。
通常都以为"当你表达一种态度时,你更可能按这种准则行事",这一研究结果表现出例外.每一组的学生觉得已经向自己证明了自己没有性别歧视,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了道德许可.因此放松的警惕,反而更容易作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他们更可能根据直觉的偏好作出判断(试验中社会现状也在影响偏好).这并不是说明他们想歧视,只是他们被自己之前的良好行为所蒙蔽,没有意识到这些决定会带来伤害.
"道德许可效应":当自己对某事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之后,在做出与这项道德标准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项道德标准的行为。
同时,它还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有明显道德标准的人能说服自己,认为出现严重的道德问题是合情合理的,包括政治家、律师、明星等。他们在某个时刻或许会对自己说“我已经做的很好了,应该放松一下”
事实八:可恶的沙拉让我吃了垃圾食品!
一些报告指出,麦当劳在菜单上增加健康食品时,反而引起了巨无霸销量暴涨。为了找出原因,这些研究人员自己设计了快餐菜单,模拟开设了一家餐厅。来这里吃饭的人需要从提供的菜单上选择一道菜。所有菜单都有标准的套餐,比如法式炸薯条、炸鸡块和加配菜的烤土豆。有一半的被试者拿到的是特殊的菜单,上面加了一份健康沙拉可供选择。当沙拉成为一个选项时,人们就更有可能选择最不健康、脂肪含量最高的食物。研究人员在自动贩卖机实验中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当垃圾食品选项中多了低卡路里饼干时,被试者更可能选择最不健康的零食(比如巧克力夹心饼干奥利奥)。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时候,大脑会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为了能作出健康的选择,那个没有被满足的目标(及时行乐)便成了首选。当你准备点健康食品的时候,你觉得压力小了很多,于是就对不健康的食品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这很好地解释了,我们想到未来的选择时,就会很容易犯下大错。我们不断期望明天能作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但这种期望是错误的。比如,今天我先抽根烟,但从明天起戒烟;我今天先不去健身了,但我保证明天会去;我先买上一些节日礼物,但之后三个月绝不购物。
当你要作与意志力挑战有关的决定时,注意一下,你脑海中是否闪过了“未来再好好表现”的承诺。你是不是告诉自己,明天会弥补今天的过错?这对你当下的自控有什么影响?一直保持关注,从今天一直关注到明天。你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你所说的?
你只需记住一句:今天和明天没什么不同。
事实九:光环效应升级版——健康光环
研究表明,选择健康主食的人,通常会在饮料、配菜和甜点上纵容自己。虽然他们的目标是保持健康,但结果是他们比那些点普通主菜的人摄入了更多的卡路里。饮食研究人员称之为“健康光环”。
其他光环如:“全天然”“零添加”“健康”“买一送一”“免费”“有机”“公平交易”“零脂肪”等等。
只要使你放纵的东西和使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就会产生光环效应。破解光环效应的秘诀就是,你需要找到最具体的测量标准,比如(时间,花费,卡路里等等),以此来判断这个选择是否符合你的目标。
事实十:多巴胺≠快乐?!
14年前,有一位名叫布莱恩·克努森的神经科学家做了一个特别的实验:告诉被试者,当屏幕上出现某个符号时就期待自己可以赢钱,而想要赢钱,就按一个按钮。他在这个过程中扫描受试者大脑,发现只要这个符号一出现,大脑中释放多巴胺的区域就会发生反应,而被试者真正按下按钮赢钱的时候,释放多巴胺区域反而没有反应,另一个区域产生了反应。这就说明了多巴胺并非带来快感,它可以控制行动。当释放多巴胺的区域活跃,它会指引你下一步的行动,带来的是欲望、期待,而不是快乐、满足。
克努森证明了,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动,而不是快乐。奖励的承诺保证了被试者成功地行动,从而获得奖励。当奖励系统活跃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乐。
奖励系统是怎么迫使我们行动的呢?当大脑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它就释放出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会告诉大脑其他的部分它们需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贪婪的我们得手。大量的多巴胺并不能产生快乐的感觉,那种感觉更像是一种激励。我们会觉得警醒、清醒、着迷。我们发现了如何才能得到快乐,而且愿意为了获得这种感觉付出努力。
任何我们觉得会让自己高兴的东西都会刺激奖励系统,例如令人垂涎的美食、咖啡的香味、商店窗口半价的招牌、性感的陌生人的微笑,还有承诺会让你变得富有的商业广告。大量分泌的多巴胺使这个新的冲动对象变得对你来说至关重要。当多巴胺劫持了你的注意力时,大脑只会想如何获得或重复那个触发它的东西。
手机、互联网和其他社交媒体可能是无意中激活了我们的奖励系统,但电脑和电子游戏的设计者是有意识地控制了人们的奖励系统,让玩家上钩。“升级”和“获胜”随时可能出现,游戏就这样激发了人们的兴趣。这也是人们很难戒掉游戏的原因。一项研究发现,电子游戏刺激和使用苯丙胺时产生的多巴胺一样多。正是这种多巴胺的增加使人们会对这两种东西上瘾。具有不确定性的“得分”和“升级”会让你的多巴胺神经元不停燃烧,让你像是被粘在了椅子上一样。
大脑的奖励系统对新鲜感和多样性也会有反应。你的多巴胺神经元会对熟悉的奖励反应较少,即便那是让你真正获得享受的东西。
事实十一:是什么让你轻易屈服?
当群体里的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件事是应该做的聪明事。这是很实用的生存本能之一,这些生存本能伴随社会脑一起出现。要知道,如果你看到整个群体都在往东走,你最好还是跟上。
我们的日常行为受到“社会认同”的巨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新闻网站上浏览“最受欢迎的新闻”,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更可能去看“排行榜第一位”的电影,而不是去看那些“票房毒药”。“社会认同”还解释了为什么犹豫不决的选民会相信民意测验,为什么父母在超市过道里为了最热门的新玩具打架会被算做“新闻”。其他人想要的一定是好的,其他人认为对的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许我们也会信任群体的观点。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可能一点都不吃辣,到现在无辣不欢;刚进大学天天泡图书馆看书,最后缺沦落成天天跟他们彻夜喝酒打机...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多数阵营,所有人的脑海里就会响起:“还好还好,我跟别人一样。”我们听到这种数据的次数越多,就越坚信这是大家都在做的事,如果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实际上没什么大不了的。
也正是这样,我们也利用“社会认同”来做更多可以提高自己的途径:微信群里面的“一周一本书”,百日行动,100小时行动(还没开始组团),早起打卡群等等。
事实十二:意志力也会传染?
作者讲完课之后有时间会让学生们都公开自己的意志力目标,这给他们制造了一定的社会压力。就像我听过一个Ted的演讲一样,不妨让你周围的人都知道你最近在努力做一件什么事,每天记日记也好,努力改掉坏习惯也好,每天都要看书都好,这都能让你避免破坏大家心里对你对你的预期,而更加努力去实现你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大脑会把别人的目标、信念和行为整合到自己的决策中。当我们跟别人在一起时,或者只是简单地想到他们时,在我们的脑海里,别人就会成为另一个“自我”,并且和“自我”比赛自控。反之亦然:我们的行为也影响了其他无数人,我们做的每个选择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鼓舞或诱惑。
事实十三:放弃自控可以治疗强迫症?
有没有试过这样一种情形:失眠夜,翻来覆去越是想着失眠,要强迫自己入眠,结果失眠更加严重;失恋的时候,越是努力让自己不去想起过去的种种,强迫自己不要想起那个人,结果越是这样越难控制自己;坐火车的时候,本来想文艺地拿起一本书好好装装X,旁边的小孩啼哭声一直不绝于耳,越是让自己专注越是无济于事....
但正如我们所见,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对焦虑、沮丧、节食、上瘾的最新调查证实,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它就会失效。
很多人对此的解决方法可能是不再去理会干扰因素,让自己专注于当前所做的事。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可能还是有千千万万的强迫症患者依然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个技能。
怎么才能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呢?韦格纳提出了一种对抗讽刺性反弹的方法。这个方法本身就很有讽刺意味——这个方法就是放弃自控。当人们不再试图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它们也就不会再来烦你了。大脑激活研究证实,一旦允许研究对象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了,因此进入意识的可能性也变小了。这件事说起来有点矛盾——允许你去想一件事,反而会减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对消除许多不好的内心感受都有用,它的适用范围大得令人吃惊。去想自己所想,追随自己的感觉(你不必相信它是真的,不要觉得必须采取行动),这是治疗焦虑、抑郁、嗜食和各种上瘾症状的有效方法。我们通过这些证据可以看到,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外在行为。
一旦观察到这些想法和感觉,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感觉一下你是怎么吸气、呼气的。有时候,这些烦心的想法和感觉会随着呼吸自然消散。其他时候,它们将不停打断你对呼吸的关注。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把这些想法和感觉想象成飘过脑海和身体的浮云。不要停下呼吸,想象这些浮云不断消散或飘过。把呼吸想象成一阵风,它毫不费力地将这些浮云吹散、吹走。你无须让这些想法离开,只需保持呼吸的感觉。
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你要接受的想法是:这些想法总是来来去去,你无法控制会出现什么想法,但你不必接受它的内容。换言之,你可以对自己说:“好吧,那种想法又来了,又得心烦。不过,这就是思维的运作方式,它并不一定意味着什么。”但不要对自己说:“好吧,我想这是真的。我真是个糟糕的人,糟糕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想我要接受这一点。”
如果你关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么,你就可以避免“反弹”效应带来的危害。 如果你想做这个实验,请先花一周时间来关注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不想做什么。在这周的最后,想一想你在旧的“我不要”挑战和新的“我想要”挑战中分别表现如何。
关于意志力的十三个事实已经讲完了,说了这么久,可能有人会问,你都没有给出有力措施,怎么控制自己,做到绝对的自控?本书没有给出一个有力的方法,如果说真的有,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集中注意力。
即时时刻刻掌握着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清楚当下做的事是为了达成你的目标。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让自己拖延又如何战胜拖延的。你需要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的让你更快乐。“自我意识”能帮你克服困难,实现最重要的目标。这就是作者提出对“意志力”最恰当的解释。
(我一直很不明白本书叫《自控力》但书里面一直提到“意志力”,而很少提到“自控力”,莫非只是翻译问题。)
handsome
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