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汉语普通话成为人们现实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成为中华九洲大地的象征,然而,九洲大地“书同文”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呢?
提到“书同文”,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大秦帝国第一位皇帝——始皇帝——统一六国会建立的“车同轨,书同文”政策,是这位始皇帝将中原大地各类方言进行了统一,造就了后世繁荣昌盛的统一文字与语言。
秦朝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十四年,此时秦始皇刚刚完成六国的统一,我相信“书同文”政策必然是在统一之后完善的政策,其存在的时间必然少于十四年。
对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字与语言,区区十四年的时间并不能将其消灭干净,因而,秦朝统治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仅仅是颁布了“书同文”的政策,但并未建立起“书同文”的大统治环境。
汉武帝时期,丞相公孙弘曾上奏曰:“臣谨按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
这是出自《史记·汉书·儒林传》的一段话,看见汉武帝时代,不但普通百姓看不懂那些诏书律令,就连那些小官也不懂,导致中央政权的命令难以被百姓理解,更加难以实施。
自此,皇朝不得不推行了一种新的政策——叫各郡县挑选优秀的少年人,送往京师读书一年或数年,补学“文学掌故”,然后将这些学成后的少年放任到郡国做官。
汉武帝是此类博士弟子只有五十人,汉昭帝加至数百人,汉宣帝再次增加,汉元帝加至上千人,汉成帝加至三千余人。
凡是能通一经者,都可免去徭役,又可以做官。这样的提倡,自然就将统一的文字、语言、知识传播到各地。自此以后,中央政权都只需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选拔,想要做官,自然就不能不读书。
这种熟悉的政策,就是后续科举制的前身。科举制度在后世的评价中褒义偏多,但其在统一文字、文化、语言的大融合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直至几百年后的有一个短命王朝——隋朝,隋文帝着手建立全国统一性质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将“科举”这个贯穿后世千载岁月的名字书写于纸上。
到了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时期,已经正式启用科举考试制度,正是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的第一年,延续后世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正式步入有了自己的名字。
科举的政策把古文保持了两千年。科举政策固然是国语文学的大不幸,但我们平心而论,这件事也未尝没有绝对的好处。
九洲大地的民族自秦汉时期以来,土地逐渐扩大,吸收并融合了大量的民族。中华文明北方征服了匈奴、鲜卑、女贞、蒙古、满洲等,南方收编无数小民族,从浙江到湖广,从湖广到云贵。这个开化的事业不仅遍布中国本部,还延伸到高丽、日本、安南等国,这个极其伟大的开化事业持续了两千年。
开化这些民族,统一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科举制度为统一的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使这种古文化的统一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并一步步践行下去。
被后世批判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对中华九洲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它奠定了中华大一统的局势,更是为当代国家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在科举政策的影响下,九洲大地融合了无数的民族,使他们能够共同生活在这片大地上,建立起融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