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安处即为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
对于至今光耀千秋的苏东坡而言,也许我这个千年后的读者真的该帮他感谢北宋时代,真的该感谢那个坚持变法却刚愎自用到无以复加的拗相公王安石,真的该感谢那场给百姓带来八年苦难的变法闹剧。
我这么一说似有欠揍之嫌疑,因为大家都知道正是由于这位教科书里完全以正面形象出现的王宰相,正是这场曾被列宁美誉为“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所发起的这场变法运动,才使得反对变法的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宦海沉浮四海无家;但另一方面我怀揣感谢之意是因为我认为正是这个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为初衷而以朝廷民间一派乱象为终了的历史事件,才使得苏东坡如明星一样在历史舞台上冉冉升起成为我们心中永远不老的男神。
和东坡亲密接触的无数个难眠之夜,我越发觉得北宋时代真的就象一个大圆规般,让苏东坡的生命足迹以朝廷为圆心,以京城到大中国最偏僻的边荒之地为半径,用最坎坷的最丰富的东坡脚印画出了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人格大圆圈。
阅读《苏东坡传》一书,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无论当政的王安石改革派怎么强硬地排斥他,无论得势的章惇奸佞集团怎么险恶地打击他,在林语堂的笔下我们既没看到苏东坡把精力耗于邪恶势力针锋相对睚眦必报的行为里,也没看到苏东坡与所谓的改革派交战落败后把入世情怀转移到明哲保身的消极退隐中。我们只看到这样一个个足以震撼我们心灵的镜头:即使在他水路前往一个又一个贬所的破舟之上,也不忘以被囚之身和依然自由的心充分感受沿岸美丽的山水风光,这时候东坡的家就在一个个流动的绝美画卷里;即使在一个比一个更蛮荒更凄苦的贬所,自己囊中羞涩时常要弟弟子由接济却为还不起债务的穷困青年欣然提笔画扇筹钱,这时候东坡的家就在解救黎民百姓的高贵情怀里;即使在谪居之地被无情剥夺俸禄,甚至落魄到想起青蛙吞咽阳光来对抗难耐饥饿的典故,也要美名躬耕的田地为东坡、亲筑的陋室为雪堂,这个时候东坡的家就在自由徜徉的轻盈灵魂里;即使在人生暮年被最后一次召回京城的路上,身染阿米巴菌重疾行将离世之时,也不忘强撑病体将自己在海外完成的《论语》《尚书》《易经》的注解告托友人流传后世,这个时候东坡的家应该在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崇高境界里……
承受了不该承受的苦难后迅速崛起的那份旷世豁达之情;屡遭打击始终泯灭不了的那份勤政爱民之心;反对不合民意变法的忠贞诗文里被抠出来冤案之后,亲朋无一字的孤独暗夜里的那份发愤著述的执着之念……在无数个这样的镜头中,以北宋朝廷为大导演,以旺盛精力窜跳作乱的群小为反角、以变法新政下苦熬时日的百姓为背景,这场不合作也得合作的人戏中,本色演员苏东坡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历史点灯人的伟岸形象。
时代之不幸,是苏轼之幸;苏轼之不幸,是时代之幸。
东坡所点之灯愈遭历史的风浪愈显其光芒,这道明媚的光芒穿越了锈迹斑斑的千年隧道,直抵后代无数个曾经蒙尘而又不甘枯萎的心灵。当我们正直的官员为民谋福的满腔热忱吸引的是误解和猜忌,当我们多年潜心苦修集聚的满腹才华邂逅的是冷落和嫉妒,当我们的善良真诚换来的是自己最近的亲人无法沟通的隐痛,当我们呕心沥血的教育赢得的是承受不住压力的学子进退迷茫甚至于生死边缘徘徊时……请你千万静下心来,想一想亲爱的东坡吧,我们的愤懑之火会少许降温,我们的怨怒之意会少许淡褪,我们的犹豫之思会少许坚定,我们的不平之心也会少许宁静。
东坡用他六十三个光彩照人的有限流年,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永恒的真理:我心安处即为家。愿我们每一个后人都能找到安放自己灵魂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