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月5日一早,就看到有微信群里发了稻盛和夫讲《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的文章。在9月4日的2016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沈阳报告会上,84岁的稻盛和夫先生做了主题演讲,这篇文章就是这次主题演讲的文字内容。
从看网文的角度,这篇文章蛮长,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读下来,大体上要花费20分钟到30分钟。不过,非常值得抽出半个小时,好好的研读下稻盛和夫先生的演讲内容,收益必定匪浅。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读下来,现在有能力一字不漏的读完一篇专业内容的长文的人,其实已经不是那么多了。正如李笑来老师说的,这是现代社会人们所缺失的一种能力。事实上,人们所缺失的不是一字一句阅读的能力,而是持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能力。话说回来,在别人缺失的时候,你如果具备这个能力,你就会与众不同了。
我一直很喜欢读一些老人写的东西。原因几个,其中一个是因为老人更有资格去谈论一些东西;另外一个是因为老人们谈的事情往往都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还有就是这些老人已经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多数不会再把自己真材实料的东西藏着掖着,抖露出来的往往都是干的不能再干的干货,就如他们的皮肤一样。前两天刚翻开杰克·韦尔奇的商业的本质,今天又看到了稻盛和夫的《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
(2)
在稻盛和夫先生的演讲中,他一开始就提到“要以积极开朗的态度去突破困境”,并进一步“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萧条是成长的机会’,企业就是应该通过萧条这样一种逆境来谋取更大的发展。”
他紧接着给出来一个比喻,是我对这场演讲印象最深的部分:
企业的发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长作比喻的话,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没有“节”,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但是由于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萧条, 就形成了许多的“节”,这种“节”才是使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固而坚韧。
这个比喻十分的形象,让人一下子就理解到了「克服萧条」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竹子最结实、最硬的部分是竹节,没有了竹节,竹筒稍微用一些力,就能被压破。
我们且不管什么「克服萧条」,在创业当中、在公司发展当中,我们一边追求公司告诉发展,我们也要刻意的去打造这么一个坚实的竹节。如此,企业才能成为高耸挺拔、苍劲有力的翠竹。
(3)
而要在萧条中把握机会,“重要的是在平日里打造企业高收益的经营体质,高收益正是预防萧条的最佳策略。”这是稻盛和夫先生提出的面对萧条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没有10%的销售利润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经营。”
这话呢也算是棍扫一大片,不少的企业乃至企业家不幸中棍。我们知道,不少的企业,例如小米,鼓吹的就是低收益策略,通过低收益策略攻城略地,剑锋所指,着实所向披靡。低收益策略有低收益策略的优缺点,高收益有高收益的好坏处,似乎真的是不能一概而论。
话又说回来,虽然我不认为稻盛和夫先生的这个策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在目前国内经济下行的形式下,我倒也想看看,类似小米这样的走低毛利、低收益策略的企业会发展的怎样。
(4)
接下来,稻盛和夫先生着重分享了应对萧条的五项对策,摘抄于下:
- 萧条对策一:全员营销
- 萧条对策二:全力开发新产品
- 萧条对策三:彻底削减成本
- 萧条对策四:保持高生产率
- 萧条对策五: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这五项对策,可以从标题进行理解,这里不逐一进行摘抄或阐述。对这五项对策详细内容感兴趣,可以到网上搜索这篇演讲的文字稿。
前两天刚翻看《商业本质》这本书,今天看到这篇演讲稿,发现在某些方面,这些老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惊人的相似。稻盛和夫老先生讲“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核心讲的是建立企业内的信任关系,与员工建立信赖关系。而杰克·韦尔奇老先生在讲领导力和卓越团队的时候,强调的则是真实与信任。他们讲到了卓越企业、卓越团队最本质的属性,那就是信任。
因为信任的存在,因为那种真实而真正的信任的存在,卓越的团队不需要管理,每个人都能、也都会各尽其职、各尽所能,乃至积极主动的做到、做好更多的事情。只有那些差的公司、差的团队,因为不信任,采用各种管理的规则去「管理」人员。
(5)
经济繁荣与萧条,是一个周期性的硬趋势。经济处于繁荣的时候,注定要在一定时间之后进入萧条期;而经济在萧条期时,也必然会在一定时间里再次复苏繁荣起来。
既然是这样确定的周期性变化的硬趋势,应对经济萧条,首先是要顺应大趋势,在萧条的时候,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开展全员营销以增加收入,确保在大环境下能活下去;而后要逆势而行,抓住机会,为不远之后的复苏繁荣做准备,例如开发新产品、提升产能或效率等。
当所有人都做相同或者类似的事情时,萧条之下,大家只能看死神的镰刀会随机的砍在谁的头上。要想掌控生死的主动权,就要做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什么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是那些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乃至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看看多数人都在什么方向上做什么事情,你往与多数人不同的方向、乃至相反的方向去寻找机会,往往能找到很好的机会。股神巴菲特就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