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与人打交道,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不要急于评判,而是选择感受对方的感受。
以亲子关系为例,当孩子表达情绪时,我们往往试图去处理孩子的情绪,结果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会觉得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
如,孩子考完试回家兴高采烈地说:“妈妈,我数学考了满分!”妈妈的反应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是吗?考了满分不要骄傲啊,还要继续努力!”另一种是:“是吗,孩子,你这都是你努力的结果,你肯定很开心吧,谢谢你的分享!”显然,第一个妈妈对孩子带着评判的眼光看待的,他侧重的是孩子作为学习工具带来的价值,而非孩子本身生命的存在。而第二个妈妈关注的是孩子这个生命个体,用心在感受孩子的心。
两位妈妈两种不同的反应,对传递出了不同的能量。第一个孩子听后,他的内心会是不快乐的,有压力的,焦躁的。以后可能会把情绪封存体内,能量冻结,情感不流通,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或生理疾病。第二个孩子听后,他的内心是打开的,感受是被看见的,爱在亲子之间自然流淌。
孩子表达的感受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重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允许,感受到对他生命个体的在意,对他的关注和爱。
正常情况下是这样,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孩子之间因带刀具等问题发生矛盾,那就另当别论了。
除了亲子关系,大人之间在表达感受时也应做到这样——不评判,只感受。让爱在彼此间流动起来,关系自然而然会和谐。
爱孩子,爱他人,其实也是疗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