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歇班,可以好好在家陪陪儿子了。说来惭愧,工作时间除外,余下陪儿子的时间就是晚上做作业了,印象中,似乎很少带儿子出去旅游,逛逛公园或者超市,书店和图书馆也很少光顾,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来说,这是严重的生活缺失,有首歌词唱到:生活就像七色阳光,年轻人就爱开朗奔放,爸爸妈妈你可知道,缺少阳光的日子会怎么样?我们应该还阳光给孩子们。
周六晚上跟儿子计划好了,周日上午学习,下午带儿子出去玩儿,顺便去图书馆换书。儿子很是兴奋,以前就像禁锢笼中的小鸟,周六托辅,周日特长,周而复始,没有一毫自由,今天心情就像拨开云雾见太阳了。
上午的学习有条不紊,儿子先条理分明地在小黑板上列好计划,然后一条条执行,做完一条抹去一条,继续执行下一条。中途休息一会儿,或画画,或下棋,或做游戏,自娱自乐,倒也逍遥自在。其实,孩子的幸福指数不高,只要我们给他提供一定的条件和足够的重视。
孩子的天性好动,特别在家里,心里总会有种自由感。儿子也是这样,学习过程中,只要不写字,小铅笔在手中总是不安分地跳跃着,一不留神掉到地下,多次提醒,小子也觉尴尬了。
背古诗过程中小家伙也故意制造了一个小插曲,我清楚地记得,上次背的古诗是《望庐山瀑布》,我还给他讲了诗的含义,该背下一首《夜雪》了。小子不认账,硬说是《望》,拗不过他,也为照顾他的情绪,就这首吧。读了几遍后,我心里有底,让他背背,小家伙做愁眉苦脸状,不会。那再读吧,一会儿,再试,小子凝眉,背的吞吞吐吐,全然不在状态,上次不是这样的,几遍后就做流水样很流畅了。暂时搁置吧,进行下一首,回头再来。《夜》背得很顺利,小家伙读了两遍,我讲了诗的含义,他还即兴为诗附上动作,加深了理解,背得当然快了,又读了几遍,立马搞定。我就不理解了,曾经会的反而忘了,不会的却进展神速,怎么回事呢?休息当儿,我找到了答案。小家伙一边往外跑,一边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把《望》背了一遍,我恍然大悟,这小子玩我,开我的玩笑,可怜我这老江湖了。
下午许诺带儿子出去玩,顺便送姐姐返校,一路姐弟俩欢快地交谈着,甚是姐弟情深。返回途中,儿子直嚷不舒服,可能学校堵车烦闷,兼之车窗密闭闷热,找个地方溜达溜达,放松放松就会好的。办事处小广场最近,就这儿吧。停下车,儿子推开门钻了出来。冬日的温度很低,难得有光照,给人微醺的感觉。广场上人不多,三三两两,老年人居多,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或几个人聚在一起,谈见闻,谈趣事,谈生活,退休后的生活逍遥自在。
儿子早忘记了不舒服,像一只顽皮的小鹿,一会儿站到水池的台阶上,摆个POS,催我照个相。一会儿又跑到健身器材处,爬个爬梯(其实是从爬梯格子中钻过去),悬个单杠,踏个转板,或闭着眼,在几根立柱中捉迷藏。一会儿又爬上了草坪中的大石头,过把瘾后,纵身一跳,转身朝其他奇形怪状的石头跑去,这小子什么时候对石头感兴趣了,跟石头叫上劲了。爬上爬下,骑大马,溜滑梯,花样挺多,玩得不亦乐乎。“儿子,咱们该去图书馆了,晚了会关门的。”我赶紧催儿子。小家伙依依不舍地跟我上了车。
虽说是周日,图书馆人不多,倒也雅静。进门大厅空荡荡,没有人影。墙上倒是文化味浓厚,悬着名家的字画。拾楼梯而上,每一阶的立板上都贴着有关读书的言语,一路走,一路感受,倒也增长见识,体会一种动力。
儿童借阅室不大,两间屋大小,进门对着是手续台,左面是三排对立书架,高近两米,藏书满满当当,充斥了书架,内容包罗万象,虽然大部分是旧书,但知识不分新旧,一样能丰富孩子们饥渴的心灵。
穿越于书架间,看目录,找几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翻阅着,浏览着上面的内容,感受着内心的充实。儿子早脱离了我的视线,自己挑选着喜爱的书籍,胳膊夹着,手里拿着,蹲在书架间,忘我地翻阅着,聚精会神,全然不顾身边穿过的身影,走过的脚步。
孟母三迁的故事记忆犹新,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就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图书馆、书店对孩子而言,是节假日首选的好去处,建议家长们不妨一试。
儿子看了一会书,又征询我的意见,“我可以自己选吗?”“当然可以,借书是你的事情,你的事情你做主。”儿子爽快地精心挑选了两本《洋葱头历险记》和《米小圈上学记》,我借光选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两人满载而归。精神食粮永远使人愉悦,只要你走近它,接触它,你会体会到它的与众不同。
返回途中,儿子第一次选择独自一人去小超市买巧克力,以前虽然有需求,建议他一人去买东西时,每次煎熬一番,都会放弃,我尊重他的选择。今天小家伙突破了自己,做了一个不一样的他,我很欣慰。事后问他,“今天为什么自己去买了?”小子掷地有声,“因为我长大了。”
是啊,儿子,你长大了,因为我见证了你的每一点进步,虽然每次都是一点点,但是就是这一点点汇聚起来,就成了一大步,也从而为你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加油,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