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780——096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阴
踏花归去马蹄香
——听《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作文课心得
如沐春风,润物无声,一堂好的作文课似饮甘醴,不喝自醉。我不知道讲课的老师是谁,但他的课让我怦然心动。
“踏花归去马蹄香”,画面灵动,流光溢彩,芬芳袭人,春意盎然。单是看看题目已足以引起无限的遐想,用此故事导入“侧面描写”,匠心独具,眼前一亮。
北宋时期,皇帝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把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 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
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夏天,落日近黄昏,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自此,“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代代流传。
老师讲完故事,自然引入“侧面描写”犹如翩飞的蝴蝶,侧面展现花香的浓郁。大道至简,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谓智者。许多老师在讲作文时,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明明知道某种写作技巧,却无法用简洁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位老师的深入浅出,令人拍案叫绝。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实录》中,巧妙运用类比法讲解作文技巧,与此异曲同工。比如剪裁,管老师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花瓶里的鲜花,一张既有鲜花又有旁边的垃圾桶,让孩子们对比,哪幅图片更加唯美,从而明白,并不是经历的每一件事都要写在作文中,习作需要剪裁素材。又如细节描写,管老师拿了一根针和一个勺子,问同学们是针扎在头上疼,还是勺子打在头上疼?不言而喻,纤细的针更容易刺入肌肉,细节描写犹如一根针,虽细却有深度。再如含蓄的结尾,管老师挖了一勺盐,让一个学生品尝,该生直摇头,等他把盐倒入水中融化,再请这个学生品尝,他毫不犹豫地喝了一口,道理蕴含在故事中即可,如果结尾再点明,就像画蛇添足,失去含蓄之美。
这就是名师,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写作技巧,浅显易懂,深入人心。我认为这种讲作文的方式需要授课老师不断观察生活,不断思考联想,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才能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
本节课中,老师从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讲到歌手演唱会、电影明星,每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都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领悟到“侧面描写”的震撼效果。那么,什么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又是什么?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述能够自己总结,自我感悟,这就是“水到渠成,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老师分别举出了《顶碗少年》、《小英雄雨来》、《鱼游到了水上》、《慈母情深》中的片段,从老师做示范寻找“侧面描写”,到学生自己找,体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特色。所选的文章,都是课本上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佳作,足见老师用心之妙。
由此我想到了阅读课和习作课的区别。在阅读课上,老师经常会问: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开始推导结果。在写作课上,老师的口头禅是: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文中人物的特点?由结果推导开端。这两种课型,截然不同。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们把习作单元的精读课讲成了阅读课,是因为不知道这两种课型的区别。
这位老师更值得我佩服的地方是,他列举的4篇课文,不仅巩固了孩子们对“侧面描写”的理解,同时,以此四文为范文,寻找“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以人托人,以景托人,以物托人。步步为营,层层深入,一点一点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看图,写侧面描写。
整节课30分钟,都围绕着“侧面描写”这种写作技巧展开,没有面面俱到,因为专,所以精。在许多老师的习作课堂上,眉毛胡子一把抓,讲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孩子们能够记住的寥寥无几,不如只讲一两个,拿起来就练习,使其内化深入,虽慢,实则快。
小结:
本节课短小精悍,发人深省,我获得的启示是:
1、用类比的方式联系生活讲作文技巧,更易于学生理解。
2、步步为赢,搭好支架,为学生的习作之路铺好每一块砖。
3、不要一蹴而就,否则欲速则不达。每次一小步,坚持不懈地走,定有成效。
“踏花归去马蹄香”,花已逝,味犹存,课已结,思无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