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
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房子改造委托人:冯老太太
这是广州历史保护街的一座百年民国老宅,建于1919年。
冯老太太九岁从马来西亚回到广州读书,便一直住在这里。老屋充满了她和爱人,还有五个孩子的成长回忆。
这栋三层老宅是典型的两两紧密相邻旧式临街洋房,因为结构问题和年久失修,困扰着冯老太太一家的日常起居。
1、木结构腐朽,墙体老化,漏水严重。
2、空间划分不合理:四儿子一家与冯老太太常住一起,逢年过节会有3-5个儿女回来短住,相当不方便。
3、天花和老墙遍布了白蚁窝。
4、楼梯陡峭;采光不好,都被临街房屋和树木挡住。
如何用新语言延续这个家的故事? 设计师谢英凯受到委托,去重新探索家庭生活中的温暖体验。
Before
After
几十年前房子里住着冯老太太、她的爱人和五个孩子,为了满足七个人的起居生活,房屋被切割成了非常多个独立的空间。
而今住在里面的只有四口人,这些独立空间却成了这个家的“隔阂”。
设计师谢英凯提出了“打破界限”的设想。
他通过设计,让这个被称作“家”的房子有了更多可能相遇,家人们能在有意无意中相见,产生更多互动。
1F:空间还能这么利用!
原本的一层是两个房间间隔开的封闭布局,空间利用率较低。
设计师选择重新融合创造了一个宽敞通透的新空间,来打破这种矩阵界线。
出门处的大长桌,不仅可以变换成乒乓桌,在作为画桌时,桌上三块翻版的尺寸正好与三种常规画布的尺寸相同,方便一家人在这里进行各种艺术创作。
右侧是客厅、餐厅和厨房。
采用中西式厨房混合设计,通过移动悬挂挡板,可以任意变换成封闭式的中式厨房,或开放式西厨。
2F、3F:卧室区能封闭、也能开放
设计师将冯老太太和四儿子的卧室都安排在二层,方便随时照料。
▲ 冯老太太的卧室
穿过通道,就是位于偏间的四儿子夫妇的区域,前侧为卧室,后侧为一个半开放式的书房。
整个区域既可以完全对外封闭成为一个东西通透独立的内部空间,也可以单独将卧室封闭,将书房敞开单独使用。
▲四儿子和儿媳的卧室
三楼是孙子的房间和备用客房。如若以后空间需求变大,可以双向打开把两间房连通成为一间。
后天井充足的采光也被引入这里,让空间显得更为明亮。
大量的窗户不仅将光线引入室内,也延展了空间的视觉尺度,居住感受更为开阔。
4F:带天台的工作室
四楼偏间是一个工作室,大量的储物柜满足了工具箱、各类工具书籍的存放。
从门口一直延伸到户外阳台的花砖,是从曾经的老房子里取下的。
2、3F跨层:家的纪念空间
冯老太太已故的爱人徐老先生对于这个家,是非常特别的存在。
他在1920年代留学美国日本,不仅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岭南派著名的画家。
虽然已经去世十多年,但他在这座房子生活和创作的经历是这一家人永不磨灭的记忆。
“这个房子更重要是用来纪念我们的爸爸。”老太太四儿子说。
于是设计师在房子的核心位置——二三层之间,设计了一个专属于这个家的“纪念空间”,珍存着父亲带给这个家庭珍贵的记忆。
▲ 60年前的苏联老钢琴也安放在此
一家人平日聚在这里,用投影看看过去的家庭影像,或是一同鉴赏老父亲的画作,再互相讲讲以前的趣事。
冯老太太一家不仅住的房子是上个世纪的,里面用的家具也是非常珍贵的“爷爷辈海归”。
谢英凯精选了其中的27件,委托有多年修复经验的家具师傅进行纯手工翻新。
▲老父亲的转椅(酸枝木)
▲冯老太太的单人椅、圆几(酸枝木)
▲套几(鸡翅木)
这些带着历史气息的家具也将从“新”开始,陪伴这个家历经更久的年岁。
认识下设计师
▼
谢英凯
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 设计总监
社会荣誉:
2016
德国 Iconic Awards 设计奖
德国IF设计大奖
2015
美国Best Of Year Awards冠军
日本Good Design Award优良设计奖
英国SBID设计奖
意大利A’Design Award设计大奖
愚叔点金
这个作品打破种种无用的空间隔断,归整了整个空间布局后,人们可以在房子内更自由无阻地游走、碰面。同时,设计师通过前后院、天窗、开放式空间的利用,引入更多阳光,解决老房子原来的通风采光问题。
无论是人还是阳光,都在空间中互动了起来,这个家也变得更为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