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建议统治者让百姓自为,让百姓自己为自己谋幸福,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既然要让老百姓自为,那么,统治者势必要为老百姓创造自为的条件。
《道德经》六十章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小虾。用“道”来莅临天下,鬼就失去了神奇的作用;不但鬼失去神奇的作用,神灵也不会干扰人;不但神灵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鬼神与圣人都不会干扰人,百姓的禀赋就可以保全了。
烹调小鱼小虾有什么特色?河上公的注释说:“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小鱼去肠去鳞的话,还没下锅,恐怕就烂掉了。小鱼小虾下锅之后,不敢用菜铲翻来翻去,一翻就糊了。
治理国家也是如此,政令不能太繁杂,不能朝令夕改,否则百姓无所适从。
王莽的改革就是如此,王莽有很大的抱负,想恢复三王时代的政治,于是不顾实际,按他头脑中的理想颁布政令,但颁布政令之后实行不了,反而带来新的问题,不久之后,只好废除。如此几次三番之后,天下大乱。王莽的理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很快葬送了自己的王朝。
“以道莅天下”,道的特色就是无为,道为什么能够做到无为呢?因为它以整全的观念来看世界,世界的各个部分都互相联系的,你想改变其中的一部分,势必造成其余部分的变动,变动的结果如何,就不是你完全所能预料的了。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后果,不是你所愿,你不得不改变它,为了改变它,又出现了不可预料的后果,如此,渐行渐远,最后的结果,可能完全走向初衷的反面。
所以,老子告诉统治者,你何必操心呢,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牵制,你让他们自然的达致平衡就好了,你只需以一个公正的协调者、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不必要亲力亲为,也不必要为他们指出一条所谓的光明大道。
古代统治者治理天下,常祭祀天地山川,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佑,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但老子告诉你,以道治理天下,鬼神的神妙作用就不存在了。鬼神起作用的方式是你信他,如果你不信他,他再有神力也无从发挥。以道治理天下,是让各个部分自为,在自为的过程中形成与其他部分的和谐,统治者只是一个局外人,起协调和裁判的作用,因此,就没有必要祈求神灵的帮助。
神灵不起作用了,圣人也不起作用。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当然不会干扰社会的自行发展。这是道家的治国模式和儒家的治国模式有所区别的地方。
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尊敬鬼神但不要依靠他,这是孔子与老子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在“务民之义”。“务民之义”,就是务民之宜,也就是努力从事适合老百姓需要的活动。这是孔子的治国理念,他是有为,他要努力去做,他要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但老子说,你知道“务民之宜”的“宜”是什么吗?你能保证你所做的一定是老百姓所希望的吗?你热心为老百姓服务,能保证老百姓不是被服务吗?权力一旦进入利益的角斗场,就会以它的逻辑开展。所以,老子深表戒心,统治者千万不要介入“务民之宜”的事情,让老百姓自己选择事情去做,只有他们才真正的了解什么事情是最需要去做的。
不寄望鬼神的帮忙,圣人也不要自逞才智,替老百姓干越俎代庖的事情,那么,百姓自然的禀赋就能够保持了。百姓能够保持自然的禀赋,就可以自我化育,自我成长。
有一个日本学者研究,说道家才是主张性本善,因为老子无为,让百姓自为。百姓“自为”,反而可以自正、自富、自静、自朴,这不是本善是什么?
这样的结论有他的道理,但我觉得百姓自正、自富、自静、自朴不是个人的正、富、静、朴,而是指民间社会,民间社会的各个部分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在相互作用与制约当中,反而纯朴的本性容易得到保存。
举例言之,一个人诚信不够,大家不愿意和他合作,他的日子就很艰难,于是就鼓励了诚信。如果权力介入,诚信让位于对权力的忠诚,诚信与忠诚发生矛盾,诚信就瓦解了。
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人类天然带有食、色的本能欲望,为了此二字,竞争不可避免,竞争发展到过分的程度,各种奇谋诡计就层出不穷了,最严重的会发展到战争来解决问题。对于道家人物来说,怎样未雨绸缪,在矛盾未发之前解决在无形之中呢,这就需要大智慧了。
《道德经》十五章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谁能在混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又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
扁鹊是古代著名神医,但他认为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扁鹊说:“大哥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二哥治病,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别人以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别人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所以名声传扬天下。”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方略,其背后的逻辑,大概就是治无病之病,治无患之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