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已过半古稀,
常为琐碎伴悲喜。
应是春风暖人心,
还是我自太多情?
学会欣赏平凡的美好,
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
年后这两个月我们各忙各的,他忙着工作加班,我忙着备考带娃,很少有时间特意找个时间“周三约”。
结果是我忙活了近小半年的备考,却没时间去参加考试,有点小遗憾,但也不难过,毕竟有时人生难两全。他忙的工作,他自己挺满意,我也挺满意。毕竟我们都不是很贪心的人,只要比以前有进步就觉得很开心了。
最近他又是晚上常加班,上午半天大多在家办公,有时我也帮他发发英文邮件、看看文件资料是否有误、审查合同方案、一起谈论客户八卦……
今天原以为会空闲一点,约了中午去天街小黄楼,结果越是快到中午越忙,一个个合同电话下来,直到十二点半,才带着女儿一起匆匆去了楼下小食堂。
路上,他感慨道:“想想以前,都不知道我们是怎么过来的。那时是真的辛苦,一车车的货,为了省钱,发货自己搬上搬下,你也和我一起干……”
“哈哈,还好那时年轻有力气!我们常一起出差东奔西跑,工作除了发邮件打电话就是大堂“搬砖”……现在再搬真不一定搬的动了~”
“再回想那时,我们也吵了不少架,都差点给你整抑郁了,还好我回头是岸。我们好像都好久没吵架了啊!”
“哈哈,你还知道啊!要不要现在吵一架?”
“那时我们都还不成熟,不像现在这样对彼此有更多的理解与包容。现在回想那时我也挺自私的,不懂得理解你的感受、不够尊重你的想法,让你受累又受气,是我不对……来,嘴巴张开,尝尝这个猪肝怎么样?你喜欢的猪肝面……”
以前他羞于表达,尤其抵触在公众场合“谈情说爱”,牵手拥抱投喂挽胳膊都是大忌。而今不知不觉间,他的“大胆言行”已经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孩子们虽然顽皮淘气,但也正在长大,越来越懂事;我们虽然一路艰辛,但也都在成长,越来越通透……嘴里吃着的食物,是欣喜幸福的味道。
凝飞早练晨读28210415家庭教育学习分享——养育男孩的三忌
1.忌“一个宠,一个严”。
很多父母认为,家里应该“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其实这是错的。
在父母面前,男孩会一面想要讨好,一面想要任性。长期的矛盾心理作用下,性格也渐渐变得扭曲。
妈妈的宠溺,会造成他的为所欲为。
爸爸的严苛,会造成他的胆怯自卑。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 “斯坦福狂鸭症”,说的是表面上鸭子在湖面上悠闲游动,其实水面之下,鸭掌正在疯狂波动。
很多孩子就是这样的“狂鸭”,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内心被暗流搅乱。
父母教育不一致,孩子的内心很容易混乱。
家有男孩,千万不要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不要一个宠溺,一个严厉。
父母应该站在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各有分工,共同滋养孩子的成长。
2.忌“只给孩子物质满足,却不陪伴孩子成长”。
李玫瑾老师说: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
0-12岁的孩子,正处于对父母的“依恋期”。
跟父母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能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也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
在孩子生命早期,如果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孩子就很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幼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的孩子,长大后才会叛逆、难管。
尤其是3岁之前,孩子跟着谁,更容易对谁产生心理依恋,长大后更容易听谁的话。
只有陪伴孩子的成长,监督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的成长,才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需要,解决孩子的需要。
3.忌“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吸收性心智”,是指儿童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蒙台梭利曾比喻吸收性心智为海绵和照相机。意思是说:孩子都是盯着父母长大的,父母什么样,孩子就学成什么样。
李玫瑾老师也曾在圆桌派上讲到:孩子的表现,一定是父母的折射。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最好的教育是影响,父母只有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心理学家张怡筠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从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但父母每一点改变,都给孩子多了一点机会,多了一份胜算。
想要孩子拥有一份健全的人格,父母一定要统一战线。
想要孩子温暖懂事,父母一定要给足孩子心理营养。
想要孩子长成自己期待的模样,父母就要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只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我们的孩子才能长成理想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