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新单位上班时,单位还有一些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也在学校做外教。无论是来自欧美的白人留学生,还是来自非洲的黑人留学生,走在校园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我有一个朋友担任点留学生的课程,和这些留学生相处的很好。学校放寒假了,朋友和我们几个人商量,说是有一个留学生很好学,想利用寒假多学习一点。朋友设想,我们几个每人给留学生讲点内容,作为交换,留学生也给我们几家的孩子讲点英语。寒假闲着也是闲着,况且能给孩子提供一次跟着外教学习英语的机会,我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我们有四个人参加这个活动,分别准备给留学生讲一点普通话、书法、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那时候,我刚刚拿到文学博士,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为留学生讲一点中国文学的任务。
留学生来了,是一个奥地利姑娘,好像来自音乐之都维也纳。我最初的计划是给她介绍几个中国作家,但是,经过几分钟简单的交谈,我发现她对中国文学一无所知。而且,她虽然可以很流利地用汉语交谈,但是连最简单的汉字也认识不了几个,就临时调整计划,决定给她介绍几篇作品。当时,我博士刚毕业不久,博士论文写到了汪曾祺,手里正好拿着一本汪曾祺全集第一本,就决定从汪曾祺读起。我给她读的第一篇作品是汪曾祺的小说《岁寒三友》,边读边解释什么是岁寒三友,中国人为什么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小说又为什么把这三个人称为岁寒三友。最后,又告诉她,过去,或者说现代化以前,中国人就是这个样子。
看起来她好像对汪曾祺有点兴趣,我接下来几次给她读的全是汪曾祺小说,《鉴赏家》《异秉》《钓鱼的医生》《受戒》《陈小手》。篇幅短的,一次读两篇甚至三篇,篇幅长的,一次就读一篇。在读这些小说的时候,没有什么文学赏析或者主题分析,只是告诉她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告诉她这些小人物身上具有的传统的美好品德。读《异秉》的时候,我告诉她,周围的人物没有理解,王二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勤劳商量的品德和诚实守信的商德,反倒把他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某种生理原因,因而也在自己身上寻找这种生理原因的可悲可笑。读《八千岁》的时候呢,告诉她八千岁这个人虽然看起来不怎么可爱,但这个人身上也有一些传统社会里看起来很珍贵的品德,可惜,他身上这些珍贵的品德开始被社会磨灭了。
时间过得很快,总共也没有给她读几次汪曾祺的小说,春节就到了。朋友策划着想要拍一个留学生在中国过年的小作品,我在心里把名字都起好了,就叫《留学生的中国年》。但是,可供我们拍摄的留学生就这一个,我们的策划摆拍的痕迹太重,加上我们实际上也没什么技术,拍了一点素材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我在心里给这次活动做过总结,算是毫无成绩。几个孩子跟着留学生学英语的时候倒是兴致勃勃,过后呢,既没有培养出对英语的兴趣,英语成绩也没有丝毫提高。从这个留学生方面看,恐怕也没有什么收获。时间,毕竟太短了。
转眼,留学生要归国了,当时一起参加活动的另一个朋友打算举办一次宴会欢送。那天,朋友订了一个很大的房间,我们参加活动的几家全家出动。留学生那边,也来了好几个以前没有见过的欧美学生。总共有二十多个人。宴会举行的很成功,大家在觥筹交错之中表达了真挚的友谊和深深的祝福。
宴会结束,临出门的时候,我们上过课的那个留学生突然喊住了我。“老师,能告诉我一下那几篇小说作者的名字吗?”我问她为什么,她很认真地告诉我,她很喜欢这个作家,回国以后,想找找她们国家有没有这个作家作品的译本。我告诉了她汪曾祺的名字,正想告诉她是哪几个字,看她已经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笔,这才想起她不认识当然更不会写汉字。我的字很丑,但是很高兴有机会把汪曾祺推荐给外国朋友,就接过纸笔,写下“汪曾祺”三个字。她接过我给她写好的人名,看了一下,很认真地折叠起来,装进随身的包里。
这个留学生回国后再没有联系过,其实,我连她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朋友也许和她有联系,我没有问过。有时候,想起这一段经历,我会在心里想,她回国后找到汪曾祺小说的译本了吗?奥地利有汪曾祺小说的译本吗?如果没有,她会不会把汪曾祺介绍给翻译界的人士,请他们翻译一些,甚至通过继续学习提高,她自己来做这件事情?不管怎么说,她心里被风吹进了一颗中国文学的种子。一想到这阵风就是我自己,我心里就更希望这颗种子能在她们的国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希望汪曾祺,也希望更多中国作家,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