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在下雨,楼下依然热闹。跑到大排档里吃了碗肠粉,不好吃,好吃的肠粉在哪里呢?大排档里的环境跟外面一样到处是汤汤水水,旁边年龄不是很大的大妈在收拾碗筷同时嘴里的白话一直喋喋不休,高涨的食欲顿时被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象浇灭了一半,环顾四周也没有赏心悦目的姑娘能帮我一把,唯有快速吞了眼前这玉体横陈含苞待放的肠粉离开这里。
回到住的地方,啜了口怡宝矿泉水,忽然想念起港片。我不幸迷上电影就是拜港片所赐,而给予我启发的主要是徐克跟王家卫的电影,其中比较喜欢的是徐克的那部《断刀客》。《断刀客》的故事很通俗,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很新颖,特别是其中有几场戏画面通过光线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内心给当时年幼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其它方面包括人物性格、对白、动作的设计都很有特点。星期六的晚上并没有看这部《断刀客》,看的是之前只看过一遍的马丁·斯科塞斯根据《无间道》翻拍的《无间道风云》。这两部电影剧情大致一样,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却因为地域文化导演风格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
在《无间道风云》里开场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老大弗兰克通过画外音喋喋不休的讲诉帮派传统,画面上一直是弗兰克的剪影,直到最后面对小科林告诉他警察与罪犯的区别时才给了他一个特写。可以看出导演这样处理是想突出弗兰克的神秘感,在表达弗兰克的价值观的同时也让观众对这个帮派大佬产生兴趣。因为是翻拍,所以这段与《无间道》对比来看就很有意思,可以看出因为文化的不同影片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有不一样。众所周知美国是移民文化,在《无间到风云》里开场画外音中说到的意大利帮跟爱尔兰帮就是这两个国家的移民,他们因为各自文化的不同逐渐形成自己的帮派圈子,各自区域以街道划分,信仰上都是上帝耶稣之类(可能有所不同,我对此不是很了解),而在帮派文化中大佬就类似于上帝这种角色,他的言行举止行为准则都会给小弟一定的参考意义,这就不难理解开场弗兰克对小科林说的那些话,从仪式上来看这有一种传教的意味。
因为国人比较信佛,特别是在广东沿海地区人们普遍靠海吃海,大海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他们生产方式上的不确定,因此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把握跟信心去面对生活人们总是把这种不确定因素诉诸于神佛,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这个意思,就像我现在的房东,每个月初一必定会在大门右侧摆上一个小香坛里面插上三柱香。所以在《无间道》中韩琛的出场背景必须是在一座寺庙里,这里除了有传统文化的意思,也暗示了影片中各个角色命运的不确定性,韩琛的一句“佛祖保佑”就是最好的注解。
另外在《无间道风云》中第一个高潮是在将近60分钟的时候,而《无间道》中在影片20分钟的时候就来了。这其中《无间道风云》多出的40分钟主要是讲诉帮派之间的冲突、两个男主角的感情生活、各个主要角色的人物刻画,熟悉马丁·斯科塞斯影片的人不难理解,这老头总是爱表现帮派中人的生活方式,在《愤怒的公牛》或者《好家伙》中这样处理挺好,可是在《无间道风云》这种表现卧底命运冲突的影片中总会让人感觉情节不够紧凑,而且第一个高潮用力不到位,也就是戏剧冲突不够,只是让人看到警方的愚蠢根搞笑没看到其它什么。反观《无间道》不管是配乐还是情节安排都做的很足,让人很明显的感受到警察与黑帮之间的博弈。
不过相比《无间道》,《无间道风云》中的优点是形式上的丰富。譬如开场的长镜头还有通过画外音以及剪影的形式表现人物,各种流行跟爵士的配乐等。特别是影片中比利追踪科林那段,走出电影院,通过夜色的衬托,红绿光线的明暗变化,还有街道上流动的人群来刻画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让我想到《法国贩毒网》。之后比利走到一个店铺前通过镜子隐隐约约看到科林的背影,同时比利脸上到处都是镜子的影子,这样处理很好的表现了科林的那种隐秘性以及比利丧失目标时的慌张感,简直太棒了。最后他们来到一个巷子里,画面上呈现的是他们一前一后的影子,正当后面比利的影子准备追上去时,他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比例躲了起来,之后他探出头时是两个连续的特写。中间科林以为后面来的人是比利结果误杀了一个路人,然后镜头升起,他们一前一后走出巷子。我觉得这段很棒的原因是之前说过的表现形式上的丰富,这种丰富性很好的表现了两个男主角追踪关系的同时提升了故事的刺激性,这就是蒙太奇的效果,马丁·斯科塞斯对这些手法非常熟悉,他早在《愤怒的公牛》中的几场拳击赛上就将这些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无间道风云》之后的情节都与《无间道》大同小异,大佬最后都被想做好人的卧底杀死。虽然东西方在文化上都有些差异,但这种结局却是非常人性的。因为在影片开始,不管是弗兰克的独白还是韩琛对小弟的告诫都可以看出他们违背了自己传统信仰(人性),而科林或者刘建明所暗示的是面对黑暗人性之后的正确选择(他们都想做好人)。两部影片的主题都是命运与选择的博弈,而命运的结局早就在你做出选择的时候已经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