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为什么要谈人性
世界上有七十亿人,人与人各不相同,由此构成了复杂的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人类的表现千差万别,有些人善良而高贵,有些人丑恶而低俗,处在是非善恶、成王败寇的复杂情况中间,我们每一个人一定会问:究竟人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从来未有定论。很多人认为,不管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每个社会照样有好人、有坏人,就像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人类在大趋势面前永远束手无策。然而,哲学家总是前赴后继、不遗余力地试图阐明人性的真相。因为只有清楚界定人性,才能以此为出发点,合理地安排人类的生活,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人类面对着两个世界:自然界和自由界。
(一)所谓“自然界”就是人类身处的宇宙大自然
中文中,“四方上下”谓之“宇”,是空间范畴;“往古来今”谓之“宙”,是时间范畴,“字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宇宙万物的共同特色是“实然”,即实实在在的样子。字宙万物的运动变化都符合客观规律,昼夜交替,四季更迭,“自然”的就是“必然”的。一块手表一松手自然会掉到地上,也必然掉到地上,如果手表往上飞,一定是变魔术。
科学家一向致力于探索自然界背后的科学规律。古代科学萌芽时期,人类只能解释很小范围的自然现象,大量无法解释的现象让人觉得十分神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科学理论已经能够广泛而深入地解释各类复杂现象。
然而最好的科学家也承认,人类可见的物质只占宇宙‘的5%,还有95%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人类根本无法了解。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大为惊讶,原来所谓的科学进步也只能掌握5%的物质。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时,仍是相当无知的。
(二)所谓“自由界”就是人类世界
人类处在自然界之中,人的身体属于自然界,受自然规律制约,不吃饭会饿,不休息会累:但人与万物最大的不同是一人有自由可以选择。因此人类除了有“实然”外,还有“应然”的问题,就是“应该怎样做”的问题。
说“应然”就代表不是“实然”。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人有自由可以选择,选择之后还要承担责任。比如人应该孝顺,代表小孩孝顺父母并非生来就有的状态,需要先教育孩子为什么要孝顺:父母之恩,山高水长,孝顺之心,由内而发。孩子懂得道理后,可以自由选择。如果不能选择,只能称为客观规律,不能称为“应该”,说“应该”就意味着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既然是选择,就有选对、选错的可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只有人类才有“应然”的问题。人究竟应该怎么生活?心理学家把这个问题看得比较简单,他们把人性比作一张白纸,认为一个人行善还是为恶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但是这样一来,人不再需要为自己的恶行负责,人类的自由和价值也无从谈起了。
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都称为经验的学问,它们只能就已经发生的事件做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以做出合理的解释,但无法在经验出现之前,提早预测和干预。这种情形下,人除了适应社会的挑战之外,并无特别的价值可言。行善或为恶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人类自由的价值荡然无存,这让人难以接受。
哲学思考是先验的,先验就是先于经验并作为经验的基础。
哲学思考的特色是:在人的经验出现之前,先去探寻人的生命有何特定结构和特殊驱动力,会使人做出经验中的各种事件。但困难的是,先于经验的特性如何能够被人们了解和掌握?因此,哲学家需要有洞见(insight),不能只看事物的表象,更要深人到人性深处,洞察人性的真相。由此,才可能设计教育方针和政治架构,引领人类走向理想的未来。这就是哲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