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制造的缘起
背景:20世纪50年代 - 90年代,冷战
过程:美国-日本-台湾-大陆的经济拉动链条
(1)日本
1947年冷战开端以及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让美国取消了限制日本工业发展的计划,转而帮助日本实现经济复兴,打造以日本为中心的环西太平洋海岛国家经济群,作为亚洲对抗社会主义的桥头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军需进一步刺激日本大财阀公司的成长;而当日本工业经济重新崛起后,将低端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尤以台湾地区作为重要的承接地,发展出所谓的以日本作为领头雁的“雁阵模式”。
(2)台湾
台湾由于近代史与日本有着诸多联系,二者在文化沟通上相对顺畅,遂成为承接日本产业转移的重要地点,台湾人从日资企业中学到很多管理和技术。而冷战大环境同时为台湾创业者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西方国家愿意向台湾地区充分敞开市场。台湾企业依靠自身强大的代工能力,发展成了制造业高端环节与最终市场的中介,在60年代后期成就了台湾的经济腾飞。后来由于台湾人力成本上升,新台币也大幅升值,贸易出口的优势下降,台湾企业就将低端生产环节投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台湾依靠生产地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产品对接美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而另一方面,中国依靠台资企业学习了很多管理和技术生产。
2. 中国制造的发展
背景:20世纪90年代 - 至今,贸易全球化
过程:中国的规模效应和供应链溢出
(1)背景变化
雁阵模式长久存在的两个前提条件:冷战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政治发动机一直存在,美国会出于政治对抗的需要,在亚洲努力扶持盟友的发展;相对于其他雁阵国家,领头雁需要始终保持明显的规模优势(市场)和产业优势(技术)。
但是时间飞逝到20世纪90年代,这两个条件都不复存在了。首先,冷战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而落下帷幕。雁阵模式就失去了政治发动机。其次,随着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成长,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日本对雁阵国家的产业优势不再明显;而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规模效应使东亚经济秩序开始发生深刻转型。
(2)中国的供应链溢出
中国制造的核心优势在于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并最终反应在产品价格的优势上。
2020年1月7日,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特斯拉Model 3电动车交付客户。从去年年初马斯克出席Giga Factory的奠基仪式,工厂从一无所有的农田,到破土动工、厂房建造、员工招收培训、产线安装、调试验收,仅用了10个月。2019年10月23日,工厂投产,到今年年初交车也仅用了2个半月。而对比下特斯拉在美国纽约布法罗的2号超级工厂,从建设到完工用时2年多。现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达到3000辆/周(平均4分钟一辆车),完全年产能可以达到50万,相当于2019年特斯拉美国两家超级工厂产能总和(36.75万辆)的1.3倍,而成本降低了65%之多。网上分析的特斯拉上海工厂汽车供应链商多达150多家。
而现在随着国内人工、土地成本的上升,低端制造组装环节正向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转出。但由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完整供应链整合的资源和经验,仅是嵌套在中国供应链的一环,尚缺乏替代中国制造业大国的能力。谈及未来,为什么越南成不了下一个世界工厂?由于越南在经济上和美国及欧洲结盟,就必须符合美国对盟友判别的标准:经济市场化和自由竞争。这就封死了越南打造重工业体系,通过扶持大财阀或者国有企业进行重资本的国家扶持计划,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就无法建立比肩中国的工业制造体系,而只能依附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亚洲供应链体系中。
3. 随感:由华为任正非的访谈说道中国的挑战
最近刚好看了任正非对BBC、央视面对面访谈,感触颇深,而正好任总也给正在狂飙猛进的中国开了一副治病救身的良药:重视教育,尤其是基础研究。
任总讲了两点对我触动颇深:一是,华为总部设立基础科学研究部门,吸纳了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120多位化学家。未来需要的是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描绘未来,其他人只是填补他们的想象;二是,华为的手机生产车间,现在就已经是无人车间,每29秒生产一部手机。你不跟上时代,时代就会淘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