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我以分公司执行总经理的角色,到重庆总公司去学习交流,配合执行一个任务,为期三个月。结果在重庆呆了一个月后,我就下了一个让所有人蛮诧异的决定:我说我要留在重庆,我要从基层开始做培训。
首先是父母妻子不答应,老婆说我晚上3点钟才给孩子打完吊针,你让我一个人该怎么办?
培训经理说,我可不敢要你这样的助理,我怎么领导得了您呢?
老板跟我说,如果你确实已经下定决心了的话,我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工资肯定是没有以前高了。
这些我都可以理解,接受,并去化解。
让我异常痛苦的不是生活费的拮据,不是冷嘲热讽的闲言碎语,不是加班加点的劳累,而是后来的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常有一种求而不得,努力无所获,经常忙忙碌碌,却感觉没有拿到任何结果的尴尬和前途未可知的那种迷惘。
为了课件更有指导性,还记得跟着一位新同事,来回用了4个小时,240分钟的时间去见一个客户。翻了两座山,穿过一个广场,迈过一座天桥,等客户又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结果3分钟就被拒绝出门了。
还记得我每天早晨五点多钟,我都会在渝中区江北区正中间的嘉陵江大桥上练普通话,读绕口令,背名言佳句,准备课程内容。那时我每一个月都开发一个新课件,我觉得我可以讲沟通,可以讲销售,可以讲情绪管理,可以讲心态。可是,你会发现你精心准备的课件,在公司内部培训还可以,但是一拿到市场上会比屁还要淡三分,根本没有人搭理你,免费都不要。这样坚持一年可以,坚持两年也能接受,可是到三四年还是这种境况时,站在嘉陵江大桥上,望着滚滚江水,微雨朦胧的清晨,我常常分不清脸上到底是泪水还是雨水。
支撑我的唯有一句信念: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转折点是2014年初,当时我花了一两年的私房钱6000块钱的样子,很肉疼的去报了一个培训班。一开始我觉得很后悔,因为文人相轻嘛,你会觉得说这个老师的水平也不咋样啊,好像还没我的水平高啊?!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买单呢。后来我想明白了,是因为人家讲的更系统,他专注在这一个领域。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再也不傻乎乎的练什么绕口令,训练我蹩脚的普通话,背诵名言佳句了,不是说基本功不重要,而是说有比这更重要一百倍一千倍的事情,可以先做。
我再也不逼着自己每天必须要看多少页书之类的事儿了,因为即使你每年都看一百本书,其实都不如把一本三国演义搞通透。你哪怕把一本书读个一二十遍,都不如你把它去分享一遍来得更有效。
所以大家无论是学习口才也好,还是做事也罢,努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找对方向。方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定位聚焦。不要跟我说老师,我今天想要提升口才!这个就叫目标不清,努力白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设定一个又一个的主题去逐个击破。比如说今天我就想怎么样让自己的讲话更有条理?今天我想练习一下如何提问?今天我想练习一下如何讲话更加具体化?今天我想练一下如何做好一次总结、竞选、会议发言等等。目标是为只能保证你方向正确,而问题思维能够保证你做正确的事。所以,后来我经常问自己哪些事是达成目标的关键问题。用80%的时间做20%重要的能产生结果的事,反过来这20%关键问题的解决会带来80%的收入和产出。
根据我亲身的经历,在学习口才的时候,有三个坎儿你要特别注意:
1,目标太大,太宏观。
诸如我要学演讲,我要学口才,而不根据工作情况拆分自己最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演说家,你首先要过的是表达关。
第一步,就像游泳一样,你首先得敢下水,敢讲!
第二部,你得训练呼吸与肢体的协调配合,你要练的是口脑的配合,可以做到边想边讲,边讲边想。
第三步,是游个几百米。不是说你游泳学口才就要去参加什么游泳比赛,拿个游泳冠军,拿个我是演说家比赛的冠军吧?你需要的只是条理清晰,逻辑有效讲出你的所思所想就够了。
2,想学的过多。
像我当年一样口才,绕口令也要练,名言佳句也要背,各种文章,各种书的读,你要做的就是根据现实问题,以目标结果导向,拆分、拆分再拆分。什么事儿都是一复杂,就会造成拖延;简单,才容易促使行动。你每解决的一个问题,都能很好应用到工作生活的场景,反过来它就会更好的促使你,更愉快更有兴趣的去学习,并掌握一门技能。才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舍不得花钱,试图靠自学。
聪明的人都懂得花钱买别人的时间,花钱买别人的经验。回首往事,我觉得最愚蠢的地方就在于浪费了四年的时间,才得出了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目前,我把口才、演讲拆分成六个具体场景板块,每个板块又用模块套路拆开揉碎,解析给你听。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的学习。最便宜的9块9你就能获得。线上课程最贵的也就一顿朋友聚餐的费用,你就可以得到我的私人辅导。所谓授者有意,收者能识。才能形成一种缘分,希望和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