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那大脑用来做什么呢?大脑擅长记忆,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做事情靠的是记忆,而不是思考。电脑能力和人类能力相比,它在数学、科学和其他传统的“思考”任务上,机器从要比人类占优势,因此他们通常被用于重复性的工作中,但是当面临一些需要移动或者需要视觉需要随时调整动作的任务时,电脑能力又比不上人类能力。
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不可靠的,我们不擅长思考,那我们怎样生活、工作呢?原来当我们侥幸能够完成任务时,我们不是靠思考,我们依赖的是记忆。因为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已经解决过的,因此我们只要重复以前的步骤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系统比思考系统可靠,而且提供信息快又省力。
记忆可以让我们储存私人事件和事实,还储存指引我们行动的策略,记忆力不需要我们太多的注意力,不需要我们先思考再做决定,但是如果我们打破了陈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大量思考才能完成,甚至很小的事情也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思考,我们的生活就会让我们疲惫不堪。
大脑让我们免于思考的两种方式:一是一些重要的功能不需要思考,比如视觉和行动,不需要思考看到的事物就知道周围有什么,不需要思考如何去做,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二是我们倾向于用记忆而不是思考指引行动。但是大脑不满足于此,它为了让我们免除思考能够自我改变。当我们不断重复完成同一项任务时,它最终会变成习惯,我们的大脑会做出改变,让我们不经思考就可以完成这项任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断反复地练习,最终就会形成习惯。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很脆弱
解决问题会带来愉悦感。这里的“解决问题”指的是任何成功的认知活动。它可以是理解一段散文,也可以是完成一次规划设计,成功的思考带来的是满足感和成就感。当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时,大脑可能就会奖励它自己少量的多巴胺,多巴胺对于学习和愉快这两个系统都很重要,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中确实能够获得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上毫无进展是不会有愉悦感的,相反它还会令我们感到沮丧。
当内容不足以保持我们的注意力时,好奇心还会有长久的力量吗?这个在于问题的困难程度。如果在解决问题时获得了瞬间的愉悦,那么解决太容易的问题就不会产生愉悦感,同样,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不可能做出来时,可能也不会太满意。因此,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愉悦感,好奇心才会有长久的力量。
当我们知道解决问题能够带来愉悦感时,我们会更喜欢思考。因此,人们避免思考和人们天生好奇并不矛盾——好奇心使得人们去寻找新的主意和问题,但是我们会迅速地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多少脑力劳动,如果太多或太少,在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就会停止努力。
我想这和在考场上,我们遇到一道太难的题目会先跳过去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太难了,可能需要我们太多的脑力劳动,而这会影响后面的答卷,因此可能我们就会在这道题目上停止努力。
努力解决恰当的问题,也就是说让孩子们去解决的应该是恰当的问题,而不是太简单或者太难的问题,孩子就喜欢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