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当然要学会读懂卦辞和爻辞。顾名思义,卦辞是全卦的说明,爻辞是某一个爻的说明。但周易是有了名的的诘屈聱牙,晦涩难懂,所以读懂卦辞和爻辞是一块硬骨头,不好啃,甚至可以讲无法啃。汉字天生就是“象”,而读易,怎样读出文字背后的“象”呢?
用好《易传》这个学步车
(1)通行本易传和帛书易传对大家理解《易》的文字含义和背后的形象,非常有帮助。《彖》、《象》是通行本《易传》中的两篇文章,可以看作独立的两篇读易笔记。《彖》专门解读卦辞,《象》既有卦辞的解读,也有爻辞的解读。因为这两篇读书笔记被汉儒认为是孔子所作,于是变成了标准版本的教辅材料。近代研究已经证明孔子并非作者,但也证明这两篇文章确实是最好的易学入门的阶石。尽管它们也有很多错误,但没有它们,我们就更读不懂周易的原文了。
(2)马王堆出土了帛书周易,对我们理解卦辞、爻辞又有巨大的帮助,对比彼此的差异,能够理解易经的演化,也能够看到来自不同学派的解读,使我们可以更接近周易的本来面目。
(3)但一旦入门,就要学着扔掉学步车、扔掉各种《易传》,尽快尝试通过“人情事理、感同身受”的形象思维,自行理解易经,不要怕理解错误,“天下人同此心,所以事同此理”,相信人性向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只要不盲目迷信,学《易》是具有自我调节和纠错能力的。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1)周易的文字已经极其难懂了,但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那就是在孔子生前,周易古经已经错乱散失,个别简牍连孔子也无法解释圆满。于是孔子传给我们一个方法: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三国时代的王弼也传给我们一个方法: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原文是:“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2)文字在近三千年的传承过程中,被篡改、错漏的可能性非常大,比如“太极”就是在汉武帝时期从“大恒”改过的,结果后来的学者搞不懂太极是什么,于是又造了一个“无极”出来。但符号却可以得到完整的保留。当我们被易经的文字折磨得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不妨循着孔子和王弼的思路,自能别开生面。
通过“从一而终”看古人是如何篡改文字之象的
“从一而终”出自《易传•象•恒卦》六五爻的小象。原文为:
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没有句读,是因为不同的句读就意味着不同的解读。)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1、自宋朝之后的解读基本上都是:此爻告诉妻子,做事情要端正贞洁,就是要从一而终。男子汉大丈夫要在外面打拼,如果要求他对妻子从一而终,就不吉利。按今天的观念,这圣人对男人真是通情达理、体贴备至啊?看来男人还是应该多读点古书,就算是包二奶、开偏房,也有圣人作背书啊。
2、问题是圣人凭什么给包二奶的洗地?前面说过,《易经》是《易经》,《易传》是《易传》,该分开看就要分开看。我们今天所见通行本来自三国时期王弼的注本,马王堆墓穴中出土的西汉帛书易传就与现存版本易传差距很大,而且恰恰没有这句“从一而终”。
3、回头再看《易经》原文“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这句话歧义不大,翻译过来:第五条为阴爻,坚持好的德行,要一以贯之、长期恒久,妻子吉利,丈夫凶险。(当然也可直译:占到此爻,妻子吉,丈夫则凶)。“恒”卦全文是借夫妻性事谈恒久之道,至于“妇人吉,夫子凶”,那是两性生理特征决定的,男性想要性事恒久是有难度的。孔子解读这一句的时候,就压根没提什么妻子不许改嫁之类的话(后文可知,孔子时代,“从一而终”压根跟老婆改嫁扯不上任何关系),孔子只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恒久地保持好的品行,会遭到羞辱,连做巫医的资格都没有。
4、其实周易妙就妙在谁都可以拿来解释一通,北宋的苏轼也好读《易》,他在读书笔记里面有相对比较合理的解释,原文我不照抄,参见《东坡易传》,大概意思是恒卦讲的是夫妻之间长长久久的秘诀,首先这个卦是长男居上(震卦为雷,为阳,为长男),长女居下(巽卦为风,为阴,为长女),男主外,女主内,风助雷传播长远,雷助风声势浩大,此卦六个爻辞都阴阳和谐,预示家庭和美,天长地久。此卦以阳上阴下为正。单看这第五爻,是阴爻,与内卦第二爻的阳爻对应,是阴在上,阳在下,这预示着占到此爻对妇女而言是好事,但对丈夫而言则不舒服了。苏轼的解读对不对,暂不作评论,但至少苏轼是没把“从一而终”当成什么妇女改嫁的贞节标准。
5、那么“从一而终”在先秦时代,怎么理解才好呢?幸好,还能从其他古籍中看出“从一而终”的本来面目。
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 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庄子•应帝王》,相同的故事还保留在《列子•黄帝》之中,唯一的不同,《列子》里面写作:“壹以是终”。《读易,数象,0和1的象是“中”吗》一文已经解释了“一”、“壹”就是太极之象、道之象。“从一而终”就是“从道而终”,和“一以是终”的意思完全一样。
关于《易传•象》中“从一而终”的解读、歪曲到日后宋明理学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写论文也能写N篇,长篇大论,实无必要。本文就是想告诉读者:我们今天看到的任何一个版本的《易》都是经过多轮改造之后的结果,无论改造者出于何种动机,读《易》都不能太迷信其中的文字和专家的解读。诘屈聱牙也罢、通俗易懂也好,细细体会每一轮篡改和歪曲,都可以看作那个时代思想流变的印记,历史的真实面貌永远停留在我们的猜测之中,古人无非有意或无意地用自己的思想重新诠释了《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