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更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历经十余年磨砺,党风政风实现激浊扬清的深刻变革,进而引领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形成“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的良性循环,为新时代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正党风:以铁规硬杠筑牢作风根基
党风的转变,始于制度的刚性约束,显于干部的率先垂范。从清明假期各地严禁公车私用、违规宴请,到日常工作中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整治“会所中的歪风”,一系列举措紧盯“四风”问题不放,释放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精神”践行初心,深入乡村调研解决“急难愁盼”,将污染防治、民生工程等任务清单化、责任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落地的温度与力度。这种务实作风,正是党风之“正”的生动写照。
清政风:以制度监督规范权力运行
政风的清明,离不开制度的笼子与监督的阳光。通过强化思想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结合“以案四说”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从根源上筑牢廉洁防线;在工程招标、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建立第三方监督、群众举报专栏等机制,明确权力边界,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领导干部更以“头雁效应”带头守规,浙江衢州“公务餐”改革等实践证明,唯有政风清,才能让群众信,为社风民风改善打下坚实基础。
淳民风:以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尚
党风政风的转变,最终会转化为社风民风的向好。清明期间,文明祭扫、绿色低碳成为主流,鲜花寄哀思、陵园学党史取代了铺张攀比,这背后是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示范效应。在乡村,干部真抓实干赢得信任,村民主动参与治理、抵制陈规陋习,诚信友善、崇廉尚俭的风气渐浓。而社风民风的改善又会反哺党风政风——当社会对“歪风”零容忍,党员干部更会自觉提升标准,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
长效治:以一以贯之的韧劲续写新篇
作风建设非一蹴而就,需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常抓不懈。既要持续净化政治生态,通过纠树并举让新风正气固化为常态;也要看到社风民风反哺的力量,在双向互动中深化作风建设。唯有如此,才能让党风政风之“正” 与社风民风之“清”相互激荡,为新时代事业发展凝聚起磅礴力量,书写作风建设的永恒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风建设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唯有始终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把党风政风建设的成效不断转化为引领社风民风的动能,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坚定,方能让清风正气在中华大地持久吹拂,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不竭的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