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节假日,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各种补课班、兴趣班门前排着长长的车队,家长们三五成群的站在门口,互相讨论着,某个老师教什么教得好,某个孩子又报了哪个班等等。
我们现在的父母,老是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和攀比心,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也不管孩子适不适合,愿不愿意,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各种知识和能力灌输。这样做不但给孩子和自己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很难看到显著的效果,因为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想要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学习好,就需要我们家长去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讲师,知乎母婴类大V,知乎儿童教育话题优秀答主汤维,在她的新书《成长型养育》中给出了这个教育方法——成长型养育。在这本书里,强调了我们要去运用成长型思维,用语言去开启孩子终身的学习能力,从而也让孩子具备不断自我突破的能力。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它和传统的固定性思维有什么不同。
一. 成长型思维VS固定性思维
我们应该都学过《伤仲永》这篇文章,它是王安石写的一篇散文,讲的是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五岁就能写诗,人们都感到十分惊奇,纷纷称赞他是神童,并且要花钱来买他的诗。后来,他的父亲就拉着方仲永到处去拜访同县的人,从而耽误了他的学习。等到了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诗文已经不如从前了,又过了七年,已经变得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了。
故事中的方仲永就是被他父亲的固定思维毁掉的天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绝不可依仗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来自1%的灵感和99%的汗水。那1%就是你的天赋,而成功还需要后面99%的努力。爱迪生做了6000多次试验,才发明了灯泡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便你是天才,也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可以成功。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的典型案例。
知道了什么是成长型思维以后,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成长型养育对于传统养育来说有哪些优点。
二. 传统养育VS成长型养育
传统养育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听话,认为孩子只要听话就好。然而,作为孩子,听话就意味着,不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只能单方面服从父母的指令。而作为父母,让孩子听话则意味着你的话需要绝对正确——显然,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犯错误。
成长型养育认为,犯错并不可怕,反而是一个获得成长的机会。
拥抱错误
冬冬拿着两张加在一起还不到60分的试卷,心情忐忑的递给爸爸,爸爸接过来以后,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了,心里的火蹭蹭往上冒,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随即,爸爸深呼吸了几口,平复了一下心情,慢慢地对冬冬说:“爸爸问你,你还想学习吗?”冬冬看到爸爸深沉的面容,心里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他后悔自己这段时间,因为迷恋上了打游戏,而忽略了学习,使得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含着眼泪对爸爸说:“我想学。”爸爸听了这意料之中的话后对冬冬说:“那好,我可以负责辅导你,但是,你要记住,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得你自己用心才行。”
故事中的冬冬在犯了错以后是有愧疚感的,听了爸爸语重心长的话后,就萌发了要吸取教训,改正错误的决心。如果当时爸爸真的揍了冬冬,我们想想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冬冬会不会因为害怕挨揍,而想出别的办法来逃避呢?比如,作弊?
把错误当作一次机会,通过反思去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改正错误,解决问题,这也是成长型养育的一个要素:拥抱错误。
在这个要素里面,不仅包括了孩子,也包括了大人,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拥抱错误”,共同学习、成长。
三.为人父母,需要学习
成长型养育中的“成长”二字,不仅仅是指孩子,其中也包括了父母。有的人可能不理解,怎么,父母还要继续成长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再来看一下上面“方仲永”的故事吧,如果把方仲永替换成家长,其结果还是一样的,没有人能够不去学习新知识就可以进步、成长的。
小丽是一位有着8个月大的孩子的宝妈,由于孩子爸爸到国外出差,要很久才能回来,小丽只好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也曾想过请一位保姆,但总是觉得不放心,还是决定自己带,累就累点吧。看着孩子那粉都都的可爱模样,感觉也不那么累了。
每次把孩子哄睡了以后,小丽就要去厨房准备辅食了。她要烧水、解冻鳕鱼、择菠菜、切南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就像是工厂里面的老员工一样的熟练。这要是让孩子爸爸看到后肯定会大吃一惊,他绝对想象不到,结婚前连饭都不会做的小丽,竟然能如此熟练的做着这一切!
没有人生来就会当父母,我们都要在摸索中学习、成长。
总结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清晰地认识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成长,不单单只是孩子的事情,父母也要跟着成长,这才是真正的”成长型养育“。在这本书里,汤维用一个个在大家身边的小故事,把“成长型养育”的概念和方法一层层为我们呈现了出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成长”了起来。正如书中所说:“为人父母,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快拿起书来,让我们一起来“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