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年代里,读过戴望舒先生的《雨巷》,那时我总天真地以为他笔下的那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定最后会和戴望舒先生走到一起,被我近乎神化了的诗人应该是一位专情又文艺的大家之人,虽然这些词堆砌在一起显得那么牵强刻意,但我仍执拗地相信即便是在风雨飘零的民国里,戴先生一定会和施绛年共白头。
我始终偏执地忽视那些文字背后的深意,他终究还是遇不到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在这场明眼人看来不对等的恋爱关系里,戴望舒坠于其中难以解脱,从施绛年的故意拖延时间到怕戴望舒与她结婚,再到她移情别恋,她的爱慕虚荣和虚情假意没被戴望舒看透。最后也说不清谁的对与错,说到底其实戴望舒倘若拿得起放得下,在施绛年拒绝他的时候能够放手而不是以自杀的方式挽留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女人,也不至于后面的悲剧发生。而他的不解风情、沉溺于工作的性情蔓延至第二段乃至第三段感情悲剧中,那些爱过他的女人最终又以同样决然的方式一一弃他而去。
他与穆丽娟的婚姻结束了,哪怕他同样又以自杀的方式挽留她却无法奏效。与杨静的婚姻也结束了,他那短暂的一生里遇过的三个女人都选择放弃他。这是他的凄凉结局,他永远都走不出那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永远遇不到一位真正相伴终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这也是戴望舒与徐志摩不同的地方。徐志摩只会在爱自己的女人身上花时间,不会像戴望舒那样强扭一份得不到的感情,还是以那样决绝的方式。当他得知林徽因要嫁给梁思成的时候也曾伤心过,但是伤过之后疤痕愈合,他又寻到另一段感情,不爱了就分手,不可能了再重新开始,于是他便遇到了陆小曼。对待陆小曼他也是全身心地付出,尽管婚后的生活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珠联璧合,惺惺相惜,哪怕因为陆小曼婚内出轨导致两人受尽千夫所指,也依旧袒护着陆小曼。但是陆小曼却不懂得珍惜,更不理解徐志摩的愁苦,依然我行我素般在当时徐志摩已经家财丧尽之时却还是卧于榻上吸食鸦片,最终酿成悲剧,徐志摩为了奔赴林徽因在北平的演讲而不幸遇到空难,全机无一生还。有人说这是林徽因的错,可我却觉得如果不是徐志摩为了四处躲避陆小曼恐怕也不会这么着急赶往北平。
个中孰是孰非早已过去,如今回望那条历史长河,曾以为的光芒万丈一生感情顺遂的两大诗人却有着如此坎坷艰难的短暂生涯。那时读书不多的我,把课本当成了我了解他们的全部,又从这所谓的全部中肢解出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于是我美化了每一个自己喜欢的诗人,同时也简化了他的一生,说到底还是自己思想过于狭隘。可如今了解了事情始末之后,却没了当初的那种仰慕之情,有的只是对于诗人悲惨遭遇的怜悯。我再也回不到那个纯真年代,而我以为的终身眷属终究不过是场幻灭,而我又以为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豪情万丈原来只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
无论他们中的谁,爱情是如何百转千回,却始终错过了那场雨中的那个丁香般美好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