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墨
“电影用画面讲故事,作文用文字讲故事。好作文就像好电影,有画面感,故事精彩。”当电影遇见写作,又会演绎出怎样的精彩呢?
听张祖庆老师在“蒲公英大学”的讲座——创新型教师的12堂必修课之八《光影中的创意写作密码》,让我们亲密接触“电影与写作”。14年磨一剑,张老师将电影和写作教学无缝对接,在作文教学的百花园独辟蹊径。
初次接触张老师的电影写作课,是在暑假行知营中,老师当时讲的是《月亮之上》,听完顿觉脑洞大开——电影,在张老师的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
回家后细读张老师的《光影中的创意写作》,犹如打开了一座“习作教学的宝库”,我将每一件“宝物”用文字描述。
这次再听张老师的录播讲座,熟悉而亲切,收获更深一层。
张老师在这次讲座中,介绍了多个精彩案例:《更好的世界》《屎壳郎推粪球》《<父与女>无字电影变绘本》《神奇飞书》《月亮之上》等,让我们领略了依托电影学写作的魅力。
我感触最深的有两方面:张老师的微电影创意写作,形式多样;在电影与写作之间,张老师巧妙架设了思维的桥梁。
之前,自己也曾经用微电影(微视频)上过两次作文课:一次是用《永不放弃》让学生写观后感;还有一次是用《另一只鞋子》,让学生用文字还原画面。
这两节课都是给六年级学生上的,前一次是为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后一次是为了练习细节描写。
第一节课的教学流程为:看视频——说一说(感动自己的地方,自己的类似经历或者相反经历,受到的启发)——写一写——评一评。
第二节课的教学流程为:看视频——说一说打动自己的镜头——回放视频——写一写——评一评。
对照张老师的讲座,反思自己的课,在搭建微电影与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时,仅仅是说一说,缺乏更具体方法的支撑。
张老师的课,方法指导非常明确。
课例一 《更好的世界》
在微辩论环节,辩论之前,张老师这样做:
1 你认同并理解父亲安东的做法、说法,还是坚决反对?独立思考,用关键词写出认同或反对的理由。
每个孩子首先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明确自己的观点,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
2 分享与统整
观点相同的同学结组,利用思维导图整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为有理有据辩论奠定基础。
3 辩论
辩论明确:参加辩论的同学,有理有据阐述观点,有礼有节反驳观点。每个人都要用心倾听,记录要点,有针对性地反驳。观众席其他同学可以友情支援自己的团队。
从独立思考,到小组分享与统整,再到辩论规则提醒,方法非常明确,使接下来的辩论不论语言表达,还是思想交锋,都达到一定高度。
课例二 《父无女》
这个课例是张老师的团队成员陆老师的,将无声电影《父与女》改编为绘本。
同样,在动笔改编之前,方法指导细致有效。
1 画出时光轴
画出时光轴,思考:为什么等待展开的那么具体?
时光轴,让学生理清了故事的发展脉络,对“等待”的思考,使学生理解了故事的重点内容,领悟了故事的情感。
2 选择合适的画面
选择画面的过程,就是选材的过程。教师提示学生:选择画面,每个情节都得有,等待部分多一些;等待是有一个时间的过程,各个年龄段的图片也应有所筛选。
3 给画面配文字
教师先让学生学习神奇飞书的部分页面,领会图文互补的表达方式。
再赏影片。
然后尝试给一幅图配文字。
展示不同语言风格的文字。
从选材到试练笔,明确的方法为接下来的绘本创作奠定了基础。
暑假中,我带学生共读《精灵与圣诞的秘密》,也做过让学生选择插图,配文字做绘本的事。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插图,怎么配文字,没有具体的指导。只是以优秀学生的作品为例,进行了赏评。如果也像张老师和陆老师一样,加强方法的指导,学生的体验以及作品呈现,肯定又是另一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