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了解过“断舍离”的概念,也很久远了。如今,再读,还是一样的惊喜。听书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就停下手中的家务,还要去调高手机的音量,生怕水流声,刷洗声,以及离手机的距离,让我错过了书中的某条信息。
有些知识,经久不衰,需要不断地学,不断地重复。比如,《断舍离》。读过这本书,你只会欣喜,幸亏没有错过。因为你可能会和我一样,发现,原本看不清,摸不着的“自己”,在你的房间,你的物品上显露无遗。
“断舍离”告诉我,我所寻求的“自我”,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她能被看到,被感受到,甚至能被触摸。
什么是“断舍离”呢?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我们所处的空间,空间里的物品,物品的摆放,全部都是“自我”的体现。这里的空间,通常是指我们的住所,或说我们的家。
起初,“家”不过是个空房子,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会逐渐地添置很多物品。这些物品或是我们必需的,也可能只是我们一时的快感,或说执念。如此,我们的家里就会充斥许多东西。
物品的冗余,常常是心里积压的外化。时间一长,我们就会挣扎着去扔掉一些东西,摆脱某种束缚。这时候,往往又是痛苦的。
我也一度如此。我从没有深入去思考过《断舍离》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与物品的关系。
在购买与丢弃物品时,我们需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时间轴,二是我们与物品的关系轴。一言以蔽之,我们是否在当下需要这件物品。若是,则留,若不是,则弃。在这个过程中,当下“自己”才是主动者,我们需要准确果决地做出选择。
因此,留下的物品,它们的数量与品质,往往就体现了我们与物品,乃至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模式,而“自己”便在其中。
曾经读过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引用于这里,恰如其分。我们的家,我们周围的物品,就是外化的“自己”。“我”其实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既然知道何处寻“我”,我们也该知道,从何处始,去规划我们的一辈子。所以,“断舍离”的另一个名字,又叫做“人生整理术”。
记得,小时候在姑姑的作文本上,读过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想起,觉之哲理。真实的“自我”,就在属于我们的“一屋”中,我们与世界的来往,体现在这“一屋”中的物品上,而我们的“天下”,应始于这“一屋”!
(我是日记星球598号星宝宝,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30期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110篇日更原创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