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府涵
24小时
高中时候,有位历史老师,非常受欢迎。她经常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讲述怎样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怎样管理时间等。
记得她告诉我们,24个小时就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比如,24小时之内时刻提醒自己挺直后背。
养成好习惯要从克服旧习惯开始,比如24小时内不吸烟,24小时内不啃指甲,24小时内不上淘宝……
坚持一个24小时,再坚持一个24小时,时刻在脑海中提醒自己注意某一个小事件,或许,这个习惯真的就可以伴随今后的生活。尤其是小的行为动作,年龄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培养。
7天
也有人说7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比如用凉水洗脸、对着镜子微笑、睡觉时向右卧、饭吃八分饱、每天喝八杯水等等。这些都可以概括为生活习惯。如果真的坚持去做一周,一天都不要中断,养成习惯是有可能的。
习惯,是不需要消耗意志力就应当能完成的事情,条件反射般地去做。当习惯养成,便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不需要克服懒惰,自然而成。
21天
21天应该是现在最流行的说法。网上也存在各种21天培训班,比如写作、绘画、减肥。
这源于心理学中的“21天效应”。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因为21天培训班时间成本低,价格也不贵,很多人都去学。但是,是否所有学员经过21天的培训就能成为写手,就能减肥成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班里,会有认真的人,将21天中学习到的方法运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用实践去扩展深化,成为某一领域的小牛而大多数人,只是在21天的时间内刻意去做,21天后,可以说自己曾经怎样,却未必敢说仍在坚持。
90天
易效能有个90天实践群,制定90天的目标,用90天时间去完成。每天打卡,记录当日需要完成的重要事件和昨天完成情况。开始我一直没明白为什么是90天,而不是80天或者100天。
后来才知道,“21天效应”还是有下文的。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个理论,易效能将实践时间定为90天,这应当是依据之一吧。
我参加了一段时间,坚持了45天退出了。我最初设定的三个目标也没有完成。
第一:六点半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
第二:读书十本书,写出读后感;
第三:给报刊投稿十篇文章。
其实,这些内容放到90天的时间长度里并不难实现。但是,的确没有做到。早起,工作日做得比较好,休息日就很难完成,会累。书是读了,但并不是每篇都写读后感。关于投稿更是没有怎么做。因为投了总是石沉大海,丧失信心。
更重要的是,期间,我遇到了简书,开始在简书上写东西,后来,开公众号,写作内容已经偏离报刊,便暂时放弃了写散文。既然目标已经更改,也就放弃了90天的实践计划,没有继续在群中打卡。不管因为懒惰还是转变,事实是,45天,仍旧没有养成雷打不动的习惯,90天的坚持更是无从谈起。
5年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有一段关于习惯养成时间的叙述: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就是五年的时间。
李笑来还调侃说“我看到过很多书籍上说,两个星期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想,也许是我笨吧。”他当然不笨,只是间接地去否定那些说法。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是绝望的,人生能有多少个五年,根本无法通过什么快速的时间养成一个习惯;同时,我也释然了,怪不得之前很多事情都没有做成,因为我根本就没有做到五年。
不管是21天还是5年,培养习惯的前提都是重复与坚持。一点意志力都不舍得消耗还想成功是不可能的。
李笑来说,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
因此,我们每天都要与懒惰对抗。不要奢求在短时间内养成习惯,不要妄想不费脑力、不花时间就随随便便成功。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习惯,都是背后日夜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