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龙山学校,是一所浸润着百年风华的老校。晚清年间,它择址于孝悌乡三坵田排龙山村的一块沙洲之上,那沙洲形似龙脊,蜿蜒灵动,承载起一方文脉。学校距排龙山老街不足半里,离孝悌乡乡政府所在地沈家铺也仅有一里半路,更巧的是,湘南最繁华的古道之一——湘桂古道,恰好从校门口蜿蜒而过。当年,这方宝地引得四乡八邻的子弟心向往之,都以能踏入这所学堂求学为荣。
1985年,我调入这所家乡的百年老校。彼时的校园,尚无如今这般靓丽的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几栋镌刻着时光印记的老建筑:与校门并排的,是一栋建于六十年代的红砖瓦房教室,墙面上的红砖历经风雨,已染上深浅不一的岁月痕迹;不远处,一座建于五十年代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静静矗立,木梁与砖墙的结合,透着古朴的厚重感;而建于1980年的红砖预制板教学楼,在当时算得上是学校里最气派的建筑。初到学校时,我分到了半间小屋,后来有了孩子,便与一位单身教师调换,搬到了老教学楼下的一间大房。
那间大房,是我在校园里住得最久的地方。屋子虽简陋得有些破败——刷过石灰的墙面历经数十年风霜,早已大面积剥落,残存的部分也黑迹斑斑;木板天面被烟火熏得乌漆麻黑,地面还是坑洼不平的沙黄泥,每次扫地都免不了扬起一阵灰尘——但砖木结构独有的温润质感,却给人别样的温馨。更难得的是,这房子冬暖夏凉,格外宜居。尤其是后窗之外,几篷吊竹长得枝繁叶茂,青翠欲滴。清晨或傍晚,悦耳的鸟鸣透过窗棂飘进来,总能驱散我一天教学后的疲惫。闲暇时登上二楼,抬眼可见云雾缥缈的二龙山,宛若仙境;鼻尖萦绕着三坵田洞里沁人心脾的稻花香,耳畔传来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那一刻,只觉心旷神怡,所有的喧嚣都化为了岁月的静好。
百年光阴流转,排龙山学校的校舍几经变迁,但那份沉淀在龙脊沙洲上的文脉与温情,始终萦绕在每个学子与教职工的心头,成为最珍贵的时光馈赠。——文/蒋六元